第428章 东西两川

大唐朝请郎 宁溪南 3160 字 2024-02-18

张军以一己之力重新树立了节度使的形像和功绩,威震八荒,以军功入超品,身兼十镇,达到了大唐开国以来从未有人达到过的高度。

偏偏他这个节度使一点自觉性没有,屁股坐的相当歪,心甘情愿的充当皇帝的打手,站在天下节度等使的对立面,还特麻无往不利。

可以这么说,自从有了节度使以来,大唐皇帝的敕诏下行从来没有这么顺利,这么痛快过,诏到奉行,都不带犹豫的。

棒子太特么粗了呀,完全扛不住。

而且这事儿还不是皇帝自己的事情,和张军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查清是谁搞的刺杀。那还用说?谁犹豫谁的可疑性就最大,谁敢怠慢?

凤翔府南征军事会议开了两天,各部门飞速的运转起来,大批的物资开始南运,整训的各部部队也开始编排准备出发。

同时,大量官员也会随同物资一起出发,这些人将到山南西道和剑南两川赴任,接手地方吏户财政。

这里有凤翔府的选官,也有今年的科举进士,还有各部门推举荐送上来的人才,统一经过了吏部的考核委任。

第三天,张军才来到李适的行宫,陪李适聊聊天,和诸位宰相吹吹牛逼,听听各部官员的报告什么的。

“小郎君,诸坊豪绅之事,果然不得放松么?”李皋低声向张军问询。

这段时间李勉在尽量把事情交给李皋,准备让他接手首相职务,自己好抽身致仕。

当了一辈了的官,他对权势已经没有什么留恋,只想回家含饴弄孙,操心操心自己的家族事务,劝导后人。

这事儿他和李适,张军都直言商讨过。

李勉认为世家阀族并不等同于败坏,虽然确实对皇权,对吏治有这样那样的制约和抵触,但并不是不可调和。

他感觉这事儿主要的矛盾还是在于后人的教育培养,在于君,国,家,族,天下之间的理念上的冲突。

这是他看了张军关于氏族和吏治,法治以及民生各个方面写的几本论经后,加上自己的理解,得出来的想法。

张军认为短时间内想消融氏族是不太可能的,现在只能是引导分化和利用,李勉正是认可这个观点,才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当然,老头这里也是有些私心的,张军只作看不懂。谁又能真的没有一点私心呢?那就不现实,他自己就没有?

“曹王,你我不屑于顾的此类豪强劣绅,却是黎元眼中的天,关系彼等一言一行,身家性命之人。即谈民生,怎可放松?”

“民生在于此类等众?”

“民生在于底层官吏,在于下层环境,而此类豪强便是下层之天气雨雾,遮下瞒上。某借此机整治豪强,不过是欲还万民青天。”

“县治有疾?”

“到也不是,只是县治仍是高了些。凤翔吏治已入乡村邻里街坊,到是可请曹王一观。”

在行宫偏殿的休息室,张军和李皋低声闲聊。

“曹王,节镇,陛下相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