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王昌宁多少也有些挂不住,不过,他还是笑着说,“叶总监让我统计一下进度。”

“统计进度?”朱工有些不耐烦的对王昌宁说,“这样说吧,c语言你懂吗?java你知道是什么吗?不懂吧,既然说了你也不懂,那还问个什么问?”

“朱正驰,”有人在他桌子上敲了敲,“那是不是就得由我来问你进行到了哪一步?”

“叶总监,”朱正驰马上站了起来,全然没有刚才的倨傲,“对不起,我是正好有好多代码要输入,昌宁,我已经做到……”

“现在我不想知道,”叶总监依然声量不高,“我会尽快安排人来跟你做交接。”

“我们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系统工程,之前我们就一再强调过,工程师队伍里,不允许出现这样恃才傲物,视团队合作为无物的人员,我们不欢迎那些把自己凌驾在团队之上的人员。”

“好了昌宁,”叶总监拍了拍王昌宁的肩膀,“你也别在意,问下一个吧。”

朱正驰怎么也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见叶总监转身要走,他是怎么也站不住。

这可是冯一平名下的公司,是冯一平名下的网站,将来多半也是要上市的,他们这一批,只要坚持下去,那绝对是元老,将来期权什么的,肯定都不在话下,要是这样的机会丢了,他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定得后悔死。

“叶总,叶总,你听我说,我真没有不配合的意思,是刚才真的写到了关键的时候。”

跑出几步,他意识到这会如果能让王昌宁帮自己说两句,总强过自己跟叶总解释,回来拉着王昌宁的手,“对不起昌宁,刚才我错了,我向你道歉。”

“没事,朱工你说得对,我确实很多都不懂。”

听他这么一说,朱正驰是真急了,这个看来好脾气的王昌宁,看来现在是不想原谅自己。

朱正驰看了看其它都在关注着这边的同事,咬了咬牙,就准备豁出去求王昌宁,王昌宁已经越过他,“叶总,朱工刚才也真不是故意的,是真的太忙,真的是无心的……”

……

多伦多,冯一平结束了在本地媒体前对nextdoor的造势,布坎南迎上来小声说,“冯,那边安排好了。”

第二百八十一章 束手

傍晚时分,倦鸟归林,辛苦了一天的人们,也陆陆续续的从各处,回到自己或温暖,或冷清的家里。

妇女们,或者少数妇男,打点精神,紧跟着要开始另一轮忙碌,不多时,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传出了各种香味。

男人们这会也闲不下来,白天未完的工作要收尾,孩子的功课要辅导,两方爸妈那里要打电话问候……

这些充满家庭气息的日常,通常要到至少七点过后才会告一段落。

但是,同样有很多其它的家庭,男女主人回到家之后,什么都不用忙,可以舒适的坐在书房或者客厅里,悠闲的一份份的浏览报纸。

省城,郑博赡一回到家,就看到了放在茶几上的报纸,他懒得上楼去换衣服,马上在那几份报纸中翻检起来,哟,一份,两份,三份……国内那几家知名的晚报,居然都报道了冯一平的这篇采访。

一平得影响力,这真是与日俱增啊,他有些感慨,又有些担忧,他这要是说了什么过分的言语,那这影响,这后果,同样是难以消弭。

他抖开了扬子晚报,阿姨穿着围裙搓着手从厨房里出来,“郑处,晚饭已经好了,您是现在就准备吃吗?”

说起来,在郑家,或者说在方家,阿姨掌管厨房的时候,多半都是在类似这样方厅长出差的时候。

毕竟,郑博赡同志也需要休息。

“先等等,”一向很客气的郑处长,听到阿姨的招呼,今天头都没抬,“我先看看。”

扬子晚报经济版的头条,就是专程赶到多伦多的姚记者发回来的报道,“民企原罪,这是一个伪命题”。

“在这个寒意愈浓,在国内学术界和企业界,关于民企原罪的讨论越来越激烈的日子里,在多伦多,我们在采访到了国内的首富,正在加拿大积极拓展业务的冯一平。”

“所谓原罪,这是一个伪命题,他说。”

“媒体和媒体人,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应该和大众有不一样的角度。”

“我们的主流媒体要当得起‘主流’二字,就应该在引导舆论方面注意把握大的方向。”

“当前国内经济的发展,最大的方向性问题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在如何落实中央提出的国企在竞争性领域中有进有退的方针的同时,大力发展和鼓励民间投资、支持私人创业,培育民营企业的自主发展自我扩张能力。”

“这样的大方针一旦确立,就应该进一步调整资本供给制度,构建有利于民营企业积累和发展的社会氛围,而不应该像近一时期那样,让所有民营企业家都背上所谓原罪的精神十字架。”

看到文章的最后,“……否则,就会与市场经济的原则相对立,不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就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郑博赡稍微摇了摇头,这话虽然在理,但好像重了点啊,一平这次,语气好像是前所未有的强硬。

可想而知,此时那些鼓吹原罪论的家伙,看到他们的这篇专访,怕是喜出望外吧!

不应该这样,他马上有些担心的想,那些专家们,正好少一个合适的靶子,一平这是何必呢?

他一向是挺低调的啊,这次怎么这么大反应?

……

金副省长这会就着几个小菜,在品尝一小杯鹿龟酒,他不像是吃饭,更像是在休息,同样有一份报纸摊开在桌上,这是国内另一份知名晚报,羊城晚报。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这是羊城晚报上关于这篇专访的标题。

这次特意赶到多伦多去的几位,不愧是名记,水平确实都不是盖的,同样的采访,他们不约而同的从不同的侧重点来发挥,所以国内关于冯一平这次专访的报道,完全没有雷同的。

“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一向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在如何对待民营经济上,在民营企业刚刚起步的80年代初,在民营企业开始与国有经济抢资源、抢市场的时候,一批所谓的学者们,掀起了对民营企业的查处活动。”

“以温州八大王为典型,全国共以经济犯罪为由立案164万件,结案86万件,判刑3万人,追缴款项32亿元,给了刚萌芽的民营经济当头一棒。”

“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又有一批忧心忡忡的学者,掀起了一场持续几年的姓社还是姓资的讨论。”

“小平同志制止了那场争论,高瞻远瞩的定下来‘不争论’,摸石头过河的务实改革的路子,所以才有了今天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齐头并进的大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