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页

“怎么会这么快?”

“……这部戏是低成本喜剧,90分钟,全靠台词推动剧情,场景也就是个小超市,拍起来比较简单……”

吕潇然解释了一下。

“那也太快了,一个多月就杀青了?”

“没到一个月,27天拍完,我们准备八月上映!”

“那你怎么保证电影的质量?”

吕潇然停了下筷子:“……我们拍电影之前就已经把所有的分镜头做好了,演员也都挑的最合适的,既有经验,也有演技,剩下的事情就是按照制片组指定的拍摄计划办事……”

这个是大部分剧组的工作流程:

总制片表出炉后,会制定出详细的拍摄计划,具体到每一天的工作量,也叫通告单。

通告单会标明拍摄顺序、场次、场景、涉及演员、所需服装化妆道具、情节等等。

按照规定,一天拍多少镜头,好莱坞一般会把拍下来的镜头交给制片人审核,内地剧组是都导演中心制,拍完检查一遍就算完事。

吕潇然很喜欢这种规定,按规矩办事,才能让每件事有具体的流程可以走!

姜闻摇了摇头,显然对这种回答不感冒:“你还是没说这么短的时间,电影的质量怎么保证!”

“这叫工业流程,剧组就应该这么干!”

“那电影质量呢?”

吕潇然再次放下碗:“姜闻老师,我是那种特别讲规矩的人,也是做事很有计划性的电影人,我在筹备剧组之前,就会把所有考虑到的东西都会提前考虑好,剧本、台词、演员……这样,电影拍出来至少是达到我的目标线的!”

“那美术和道具呢?”

“什么?”

“我问你剧组的美术、道具怎么办?”

“……他们自己负责啊,我从来不知道导演还要学道具?”

姜闻冷冷道:“我做电影,所有的细节我都要考虑到位,包括每一个演员的妆容……”

吕潇然干脆不吃面了:“但是你的审美不一符合观众的审美,专业的东西为什么不交给更专业的人去管?”

“我拍电影是因为我自己喜欢,观众喜不喜欢跟我有什么关系?”

这话说得好霸气!

“……电影是大众艺术,你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想法,一部电影,如果观众不认可,我宁可不拍!”

“那你拍电影有什么意思呢?”

“那你只顾取悦自己,观众不喜欢的话,投资人怎么办?人家花钱请你做电影……”

吕潇然接着道:“好电影的定义是什么?很多人喜欢,还是某一些最高档的人喜欢?”

“我始终认为,大多数人叫好,就是好,因为这是集体智慧,而这一智慧提高的方法与方向最终还是落在既有远见又有实力的人身上。因为只有他们有能力做到。”

姜闻被噎了一下,但还是道:“商业片是小孩电影,没有意思!”

“您觉得没意思,那就没意思吧……”

懒得接着往下聊,吕潇然甚至都不想提《解救吾先生》……

姜闻根本不可能安安稳稳只做一个演员,除非他不喜欢这个戏,纯粹当做应付!

但这种可能性不存在,他要是不喜欢,单纯冲着片酬,根本不可能三番两次来见吕潇然!

第121章 签个新人

其实,不管吕潇然跟姜闻见几次,结果都一样!

他俩对电影的认知不同。

吕潇然当然愿意承认电影的艺术性,但是商业因素才是支撑电影发展到今天的最主要原因——没钱赚,谁踏马投资电影?

他也愿意承认姜闻的电影有一批死忠粉,而且他们固执的认为姜闻的电影是华语电影里面最独特的,还说什么‘珍惜姜闻吧,整个华语电影圈找不到第二个了!’

哪照这个理论,是不是毕老师也可以一战?

你也找不着第二部《逐梦演艺圈》……

其实,在《让子弹飞》之前,姜闻的是影视圈几大最坑投资人的华语导演之一有人把坑的程度做了个排名,姜闻貌似是第二名还是第三名。

影视投资的逻辑,跟创作逻辑是不一样的。

不是说,好作品就一定有钱赚。

一要看拿票房的能力,二要看省成本的能力,三要看缩短投资周期的能力。

这个大家都懂的,投资理财产品的时候,肯定要看收益率,还要看投资年限,以及看管理费的比例。

姜闻大概是坑投资集大成者。

他对艺术的坚持,或者说对自己私欲的偏执,让他不管什么投资人,都不能让他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