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7页

在那一天,他的父亲成为了新的太子,在两个月上位成皇帝。

即便是唐皇,也从来不否认那位皇叔的能力,甚至不乏甘拜下风之念。

但婆罗门毗沙门天王下凡投胎在了那位皇叔的身上。

而在此时,则轮到了李靖。

帝国的太子都能被诛杀,李靖也不会例外。

在关系到大唐皇室江山的问题上,这种矛盾会极为突出。

皇室不会放过任何有可能谋反谋逆的可能。

哪怕对方是帝国最大的功臣也是如此。

而历来的王朝之中,也不乏帝王诛杀功臣的案例。

这一番叙说,一时让李鸿儒心中沉甸甸。

饶他想了诸多,也从未考虑到冲突来得如此之快,也陷入得如此之快。

还未到太子出问题,他就遭遇了朝廷风险。

但若要李鸿儒逆着良心,讲述相反的事实,李鸿儒也没法做到。

他需要如实填写这份证词,而不是在高甑生等人诬告李靖的事情上再添加一笔。

“我还有一块丹书铁券呢!”

李鸿儒嘟囔一声,提及了准备用来给私下交易小须弥袋挡灾的丹书铁券。

这让太子亦是点点头。

李鸿儒征伐吐浑国大捷后选择之物还是很有考究,至少可以用来挡罪,遇事可以不慌不乱。

“若你陈述属于事实,你根本就没犯罪,也不需要用到丹书铁券”太子道:“如今你要好好想一想,是从这件事情中抽身,还是能想出力证李靖清白的方法!”

他并没有直接在朝堂上传呼李鸿儒,而是私下叫了李鸿儒前来,给足了时间,让李鸿儒有着准备。

作为太子,他亦只能做到这种地步。

“这件事情已经拖延了近半年,明天,又或许是后天,朝堂很可能会为此事做专门的探讨,看看能不能做查验!”

“这如何能有办法!”

太子的话语让李鸿儒心中微微一晃。

作为殃及的池鱼,他很可能是第一个挨刀的对象。

在做一些大事之前,不乏各种杀鸡宰牛的祭祀,他显然就是扳倒李靖时顺道摆上的祭品。

“可惜宁王死的太早了!”

李鸿儒此时也惦记着曾经共同奔赴荣华富贵的宁王。

这个小伙伴任职王庭之主的时间太短了,不到三个月就死在了王庭中。

这让李鸿儒觉得自己一个人难于去承受集火。

他的地位和发声作用有限,但加上宁王这种吐浑王庭之主,说话的份量就会不一样。

本来能扯皮扯平的天平,因为宁王之死,这就完全失衡了。

第695章 唐奉义

高甑生状告李靖的事从去年发酵。

李靖有两个人证。

一者是宁王,宁王在吐浑王庭,距离遥远。

一者是李鸿儒,李鸿儒当时去了五庄观,难于联系。

待得宁王死讯传来,也便轮到了等待李鸿儒。

李鸿儒回来的隐秘,但耐不住经常往崇文馆跑,被一些人注目到,这件牵扯数月的事情又开始进行着推动。

不仅仅是大理寺,朝廷亦重归于探讨。

事情虽然摆在那儿,但总归要解决。

如今人证也回来了,事情就该继续进行了。

李鸿儒的证词摆在了大理寺的案桌上,一番调查传呼之后,大理寺内部激辨诸多。

事情分对立,有支持李靖一方者,也不乏态度激烈反对者。

李鸿儒是个人证,但李鸿儒拿不出任何有效的证据。

没有确凿证明,单凭一份担保书并不能论证。

若李鸿儒没凭据的担保书有效,这样的担保书可以随手拿出上千份。

但李靖提及李鸿儒可以作证,李鸿儒又确实给出了这么一份证明的担保书,诸多的集火点瞬间便有了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