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页

吴氏不放心地跟到了厨房,想看她准备做什么。

只见她将菜肉一一洗好后又分门别类的放好,接着将洗净的牛肉放在砧板上,拿起了刀,却迟迟没有剁下去,而是不停的转换角度,似乎不知该从哪里下手。

过了许久,宋嘉然终于举起了刀,举得高高的,然后,“咚!”一声巨响,吓得吴氏抖了个激灵。

可那刀并没有落在牛肉上,而是落在了砧板上!

“咦?”宋嘉然语气里仿佛也不相信,她又举起了刀,这次倒是落在肉上了,而且刚好卡在正中间。

她仿佛有了信心似的,手起刀落,一声声闷响在厨房里回荡。

而站在门口的吴氏,听着那闷响却觉得那一刀刀是砍在了她的脑袋上!她脑仁一阵阵地疼!

在见到宋嘉然将牛肉剁得七零八落又根筋不断后就要将牛肉直接丢到才加了冷水的锅里后,吴氏终于忍不住出声了。

“老三媳妇!”

“啊?”宋嘉然手里还抓着那坨牛肉,惊讶道,“太太,你怎么在这?”

吴氏将牛肉从她手里夺了下来,冷声道,“我本想着来看看你这儿怎么样了,却不曾想见到如此荒唐的一面。”

荒唐?宋嘉然眉毛微挑,“太太这话是何意?”

“我竟不知,宋太医家竟这般娇宠女儿,连这些普通的庶务都不懂,白白地祸害东西。”她怎么也没想到,宋氏居然这般木讷不知变通,花钱大手大脚不说,做饭还如此难吃!

“这女儿家,出嫁前母亲都会带在身边教导一阵子掌家要义、庶务人情。无论是柴米油盐价格几何还是丝绵绢锦何地最好都会一一传授,怎么老三媳妇你却一点都没学到?若是不懂,慢慢学习慢慢问便是,可你看你刚才,不知这肉如何处理,却偏偏自己一意孤行,将好好的肉磋磨成了这般模样。”

这话就说得有意思了,不仅骂了宋嘉然还骂了她娘家宋家不会教养女儿。

宋嘉然哪里能忍,而现在,也不用忍了。

她慢条斯理地洗净了手,“太太有所不知,我母亲的确未曾教过我这些。我们宋家虽家族不显,可世家名声也过了百年,家中的姑娘学得都是些琴棋书画、阳春白雪。便是将要出嫁,家中长辈教导些识人用人之法、世家族系、人情往来规矩,不至于见了面不知是亲戚便就可以了,什么柴米油盐、庄子铺子之类的,哪需要做主子的学这些?”

太医在大夏朝的确不是什么大官,但宋家就如同她刚才所言,是百年世家,立族之久,比大夏朝还长。宋家历经多个朝代,自然有的是底气。

“若是这些还要主子去学,还要那些陪嫁嬷嬷、侍女有何用?所以啊,一般呢,都只有那些小门小户的姑娘们,嫁的也是写小门小户人家,才需要学这些东西。”

她看着吴氏越来越白的脸,继续道:“我不善厨艺也是缘于此,我母亲曾说了,用来满足口腹的手段,是那些没本事只能想出这等法子讨主人欢心的奴婢们才会用的,我若是想吃什么,自会有人挖空心思满足我,何须我自己脏了衣袖、染一身油烟?”

“太太,要不是咱们如今到了这般境地,您也不会进厨房吧?”

她一双眼睁得大大的,仿佛刚才的话全是内心肺腑之言,她心里是这么想的,于是就这么说了。

可是她说得那些话,无一不是在往吴氏心上捅刀子。

什么小门小户才要学那些庶务,吴氏就是从小门小户出来的!

她说是郑鹏表妹,但并非老太太那个伯府吴家的嫡支,不过是旁支的女儿罢了。她家中并不富裕,还是后来她成了郑鹏贵妾后经常往娘家送银子,家里才慢慢起来的。

而厨艺,吴氏也的确会。在家中时,是为了与姊妹争宠特地学的厨艺讨好父亲,到了伯府暂住时,更是凭借姣好的厨艺才吸引了回外家探亲的郑鹏,得以入他后院,为了让郑鹏回忆起两人初时相见的日子,这些年来,她也时不时亲自下厨做些饭菜以讨郑鹏欢心。

这些宋嘉然并不知道,但就这么巧,她的话在吴氏听来,就是在讽刺她和那些讨好主子的奴婢一样!

“宋氏!你、你……”吴氏胸口剧烈起伏,随后两眼一番,昏了过去。

作者有话说:

吴氏:“?”郑立晏你怎么昧着良心说这玩意好吃的?

今天是气死吴氏的一天哈哈哈哈

1摘自百度百科的常用婚礼誓词。

第三十四章

一早上起来, 推开窗,就看见了外面飘着的雪丝。

“下雪了!”宋嘉然刚将手伸出去想感受一下雪丝冰凉, 就被从身后伸出的大手给抓了回去。

郑立晏握住她的手, “你也不怕着凉。”

“不至于。”她穿得可厚了。

关上窗,她回到梳妆台前,一边梳头发一边问道:“你说,明王率东赤军进攻都城, 有几分胜算?”十日前, 云州城官员被肃清, 明王再次下令集结大军, 进攻都城,东赤军已于五日前出发了。

“不知道。天寒地冻的, 东赤军只能在城外固守,都城内的将士却不用遭受寒冷之苦,只不过听说镇守北漠的黎家军已经在赶往都城,若是能及时赶到,谁胜谁负也未可知。”郑立晏给汤婆子里倒热水, 待会出去了宋嘉然便能抱在手里, 也不怕冻手了。

“我记得你之前与我说过, 驻守北疆的是曾老将军带领的曾家军, 而明王占领幽州后,也留了青骑军在幽州以防备曾家军增援都城, 但曾家军成名已久,若真与青骑军打起来, 胜率还是很大的, 那倒时明王后院失火怎么办?”

她将最后一缕头发挽好, 这半个多月, 她也终于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发型了。

“内忧相比外患,肯定还是外患更重要一些,曾家驻守边疆多年,有曾老将军的旗帜在,北胡才不敢大肆进犯,如今又正是天寒之时,缺粮,北胡小动作不断,若是曾家驰援都城,只怕北胡也会趁此机会进攻的。对于曾老将军而言,守卫大夏才是第一要紧的事。”他灌好了汤婆子,又将布袋给套上。

嘴边噙着笑,“而且,我记得,曾老将军的第三子,是老明王当年的伴读。”

“你的意思是,曾家并不排斥小明王登基?”甚至暗地里支持也说不定。

郑立晏也没否认她的猜测,事实上,这些也只是他根据过往历史和当前形势做出的猜测罢了,内里的情况,只有当事人才知道。

对于大夏那些根深蒂固的世家来说,谁当皇帝都不要紧,只要不削减他们的尊荣就行。

而对于那些无比看中规矩血统的古板老臣们而言,小明王和当今圣上,那不都是姓夏吗?虽然小明王举兵,是大不敬之事,但若小明王真的胜了,他们也能安慰自己,和那些泥腿子造反比起来,小明王和圣上那是堂兄弟,堂兄弟打堂兄弟,也勉强可以说是皇家的自家事了。

唯一需要担惊受怕的,则是当今圣上的亲信。若皇帝胜了,他们还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亲信,若小明王胜了,他们最好的结局也就是退位让贤、告老还乡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