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囡跟丈夫郭孝慎商量,要把孩子送去技术学院读书。
“娘娘仁厚,愿意让纯哥儿跟宗室子弟一起上学, 这是他的福气。”三囡打定主意,“以我们家的门第,纯哥儿上不了弘文馆和国子监, 他自幼跟着代王, 以后的日子总不会差的。”
“是啊。”
郭孝慎同意,他觉得贤妃娘娘真是太善良了。
他这些年在长安代理售卖《大唐周报》,挣下一大笔钱, 成为坊间有名的人物。武贤妃说要将活字印刷术推广出去, 他是支持的。
这本来不是他的东西,他占得先机挣钱,已经很不错了。
做人要知足。
很快,国内涌现了一大批报纸,什么《南方周报》《边塞周报》,甚至有闺阁妇人们爱看的女性小报。各个书商争相引入活字印刷的技术,这样印出来的书籍又快又好, 书的价格被降下来了,一批以抄书为职业的读书人被淘汰。
倒是有一批有想法的年轻后生,纷纷向报社投稿,使得出版业迅速兴旺起来。
对于许多读书人来说, 挣钱倒是其次, 关键是享受那种“刊登出版”的荣耀。推举入仕的过程中, 竟然新增加了一项考核标准,比如——
“你在报纸上发表过多少篇文章?有在《大唐周报》上发表过吗?”
“大人,我发表了两篇,您看看,都在这上面……”
“《大唐周报》今年三月版没有你的名字,肯定是你被人骗了。你是这个月第八个了,那种给钱肯定能上报的,绝对是骗人的。”
“大人,不可能啊,这是印刷好的初稿,求求您仔细看看!”
“《大唐周报》每期要呈给圣人看的,你以为多大的钱能买通圣人?”
考官嗤之以鼻,一抬手,让仆人把这个求职的年轻人请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