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天幕外的青年苏轼直接诧异发声:“这么有名?这都有人认得?”

苏洵:我儿子真棒!

苏辙:我哥真棒!

天幕中的苏轼一脸无奈,盛情难却啊盛情难却,写就写吧,毕竟写诗对他来说跟吃饭一样简单,一碗饭、哦不不一首诗、两首、三首、四首等苏轼把庐山的寺庙游遍,他已经不记得自己写了多少诗了。

登顶以后的风景更加壮观,云海弥漫开来,像是给群山披上了一层轻纱,苏轼一路见了很多猴子,这不由得让他想起老家峨眉山的猴子,嗯,还是这里的猴子温驯一些。

沿途奇花异草繁盛,当年白居易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的就是庐山风景,苏轼又开始做梦了,要是晚年能和弟弟来这里隐居,这实在是神仙享受!

沿路虽然作了不少诗,但没有一首能打的,和李白当年的千古名篇比起来不知道逊色了多少,苏轼不能不感到遗憾。路过西林,看着山峰千姿百态,灵感便像周围的空山鸟啼一般涌进他的心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意的画外音响起:【与李太白的诗相比,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明显多了几分哲理,颇有一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在里面。且不论当时的苏轼是否已经跳出自我经历看清了北宋朝局的风云,单是论这场庐山命题作文大赛,苏轼凭借这首诗也能和李白一较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