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你想得到奖励,就需要考的好,表现的好。
为了这个目的,你会朝目标努力。
这是一种心理机制,人人都有。
在日常生活中,正常的人们会有一个平衡的动态心理阈值,这个天平不会倾倒,就算没有达到目的,过几天这个天平就会自动复原。
而精神病患者的天秤本来就是波动的。
当某种需求破坏了这个平衡,驱力就被唤醒,成为迫使他们必须要去做的理由。
诱因则是破坏动态平衡的一种刺激事件。
王川虽然童年悲惨,但他近期没有诱因出现,他没有犯罪记录,亲人没有离世,他没有结婚不会出现离异或者丧子,甚至他会为了失眠而去医院开药。
至少表现出的天平是没有被打破的。
“有没有一种可能,王川喜欢的是烨桦。”我拍了脑门,感觉线索突然明朗。
“动机逆转了是吗?”陈墨和我一起看着邮件内容,认真思索。
在犯罪动机理论中,有一个重要分支,叫做动机逆转理论。
当一个人处于某种状态时,用他欲望来构建一个目的。
心理学把动机分为两种极端:达到目的和超越目的。
在信里,王川一直滔滔不绝,把自己的痛苦讲出来,甚至有很细节的描写,他对待过去或许是一种调侃和回望。
他不是要达到某个目的,而是希望通过聊天而拉近他和烨桦之间的距离。
超越目的。
从关注自身情感,转变为关注他人情感。
刘志气喘吁吁跑进办公室,“工厂说王川昨天就没来上班,请假了。刑警机动组已经出发去他家了,目前还没有消息。”
……
“查烨桦。”陈墨转头看向fi,表情一脸严肃,“尤其是父亲信息,我要事无巨细。”
“好的。”fi接到指令,开始忙活起来。
陈墨转头看小刘,“调取昨天的执法记录仪,重新分析烨桦。”
王风来也是一个头两个大,站在办公室一边指挥侦查组,一边统筹派出所的失踪报案。
他打着电话,忙的晕头转向,突然不知道听到电话那头说了什么,急急忙忙地朝角落走来,“陈队,派出所刚刚上报有一个18岁的女孩昨天下午失踪了。”
之前我们组内侧写说是要20-25岁失踪女性,所以公安系统预警就没把20岁以下的作为重点。
突然今早陈墨把目标改成25岁之前,立马就有了新的失踪人员。
真的被陈墨侧写对了,受害人不是一个,而是两个。
王风来说完,整个办公室气氛凝固。
原本都在讨论的警员闭上了嘴,甚至连陈墨都闭上了眼睛。
“信息拿来。”我能看的出陈墨现在的表情中夹杂着紧张,所以主动伸手要来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