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们还没迈出涮肉坊的小院呢,就有几个大胡子男人簇拥着几位学子和老者走进来。
这些人虽然穿着大庆的服饰,可各个生得膀大腰圆,从骨架和面相来说,似乎与大庆子民有些不同。
果然,他们几人一开口,便是一些听不懂的关外话。
【这里的老板是谁啊?我们要订一个最大的房间!】
【味道好香,不愧是外城最红火的涮肉坊!】
【这大庆别的没有,吃食确实比咱们那好多了。】
这些人叽里呱啦地说着话,声音还高,顿时让涮肉坊里的人都停下手中动作,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们。
四娘一听有关外人来,连忙走出来,可……可她也听不懂啊!
这些人说的好像还不是一个国家的话,这就更难为她了!
顾司文垫着脚看,“夫子,这是不是郑祭酒之前说的,要来大庆游学的那些人啊?”
“应该是了。”
周自言背起手,望着涮肉坊堂内的那些人,“没想到来的这么快。”
这里面好像还有几个熟面孔。
各国之间定期游学,这是早就有的规定。
碍于国力问题,一般都是周边小国来大庆游学,短就几个月,长则一年两年。
五年为一次间隔,这项传统已经行了不知道多少年。
周自言在上一次离京前,恰好接待了一波游学的学子。
没想到,现在又碰上了。
第115章
那几个周边小国来的人还在叽哩哇啦说一些话, 可四娘一句都听不懂。
最后还是一直等在后面的老者出面,用大庆官话解释了他们的来意。
周自言等人等在外面,看到里面逐渐安静下来, 才离开四娘的涮肉坊。
“夫子, 那些人是大庆周边国家的学子吗?”宋豆丁想着那些学子的模样,煞有介事道, “看着好像很有学问。”
“是。”周自言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多国游学这个传统。
几位马鸣沟来的‘小土包子’们这才知道,原来在庆京省, 还有这样一项规矩。
宋豆丁现在长大了,可他还是喜欢牵着夫子的手,就像小时候那样,他抓着周自言大大的手掌,问道:“夫子, 那些人不是来大庆游学的么, 为什么不会说咱们大庆的官话啊。”
“他们那行人里, 只有带教的夫子们懂一些大庆话,至于那些孩子,能听懂大庆官话就不错了。”周自言解释道, “来大庆游学的学子都是年纪比较小的少年,对大庆官话一知半解, 所以才要来大庆游学, 利用大庆的生活环境加强他们的大庆官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