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大多是三位老者, 带五六名少年学子的组合,外加一些生的凶神恶煞的护卫。
他们操着一口不太流利的大庆官话, 浩浩汤汤走在京城各大街道,看到什么好玩的,喜欢的,都要买下。
等到最后一批游学队伍抵达驿馆,敬宣帝终于召见了他们。
一共五支队伍, 总共二十一名他国学子。
外带十五名他国夫子和一支百人护卫队。
大庆周边的小国不计其数。
出去已经立国的国家, 还有许多未成国, 只用部族和村落来划分地盘的组织形式。
这些小国家的学子,纵使他们的教学体系与大庆截然不同,也愿意来大庆看一看。
只不过他们人数太少, 组不成一支队伍。
这种情况下,首领们一商议, 直接归拢起周围各大部族和村落, 共同组成一支队伍。
所以五支队伍,三支来自和大庆历史渊源差不太多的国家,两支来自部族和村落。
来到大庆,他们便是异地游客, 所以他们之间自有一股若有若无的亲眷感觉。
相比较其他大庆的百姓,他们这群人更为亲近。
敬宣帝先是带着文武百官在金銮殿接见了这些学子, 一个一个问了姓名,问了籍贯,彰显出大庆的国威和温度。
他国进贡有自己的时间和专门的护卫队伍,而这些学子此番前来,只为求学,所以并没有携带什么贵重物品。
不过这些学子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他们一人准备一样从家乡带来的特色产物,进献给大庆陛下。
有来自大草原,最温暖的皮袄;有来自雪山最顶端,纯净如仙境的池水;有来自家乡,年年种植的红色蔬果,甘甜如蜜……
稍稍贵重一些的,便是本国绣娘缝制多年的鹤飞金缕衣,当地窑厂专门为大庆陛下烧制的双龙盘杯,还有学子亲自从蚌壳里开采出来的,如枣子一般大的清透珍珠……
这些礼品可以说是乱七八糟,却又处处透着学子们的小心意。
敬宣帝一样一样收下,当着大家的面要詹公公全部存入皇宫库房。
这便是收下的意思。
因此,这些学子们忍不住露出一个笑容。
在宫里用过一段午宴,下午时候,由敬宣帝亲自带队,送这些学子去国子监。
因着是游学的事情,所以敬宣帝只捎了一个林相公。
剩下的大臣们,该回家回家,该办公办公。
只有周自言,从朝廷下朝,就得继续赶往国子监,继续教书。
命苦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