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成化斗彩瓷器图案绘画简练,内容主要是花鸟、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绘图案的轮廓线,罩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图案的不同部位,根据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一般是三至五种,最后入彩炉低温烧成
成化斗彩又可以分为点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几种。成化斗彩除个别的大碗外,多数造型小巧别致,有盅式杯、鸡缸杯、小把杯等。还有一种绘有海马或团花的盖罐,底有一青花“万”字。
至于鸡缸杯,则是因为这种瓷器其杯形状如缸,主纹饰为鸡石,故得名鸡缸杯。而以鸡石作为纹饰的,在成化斗彩器中还有很多,如鸡石纹斗笠杯、鸡石纹高足杯、鸡石纹碗、鸡石纹罐、鸡石纹茶盘等等。
成化斗彩鸡缸杯就是把直径约八厘米的撇口卧足碗外壁上,先用青花细线淡描出纹饰的轮廓线后,上釉入窑经1300度左右的高温烧成胎体,再用红、绿、黄等色填满预留的青花纹饰中二次入窑低温焙烧。
外壁以牡丹湖石和兰草湖石将画面分成两组,一组绘雄鸡昂首傲视,一雌鸡与一小鸡在啄食一蜈蚣,另有两只小鸡玩逐;另一组绘一雄鸡引颈啼鸣,一雌鸡与三小鸡啄食一蜈蚣。画面形象生动,情趣盎然。
鸡缸杯是明成化斗彩杯之一,饮酒用具。造型为敞口,浅腹,卧足。
其实要严格的说起来,成化斗彩鸡缸杯这个名字比起明朝或者清朝其他瓷器那些各种高大上的名字来说,真的是有点土得掉渣,可偏偏,就是这么一个名字土得掉渣的瓷器,其价值却是在华夏瓷器中都是排名前列的,而且有关于这种鸡缸杯的来历,还有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
成化皇帝别看当了皇帝之后风光无限,贵为一代天子,可谁又知道朱见深在小的时候其实是一个个孤苦无依的孩子。
朱见深不到两岁的时候,他爹明英宗朱祁镇因为土木堡之变而被瓦剌人俘虏,然后皇帝成了他的叔叔。于是这孩子在深宫之中无依无靠,危险无处不在,他的叔叔随时会为了皇位而除掉他。从两岁起,孤独寂寞和恐惧就不断得缠绕着这个孩子,对他而言,童年是灰色的。而在这灰暗的童年生活中,唯一可以给他带来安慰的就是宫女万氏。
当时还只是一个宫女的万氏比朱见深整整大了十七岁,但正是这个像母亲一样的女子,一直陪伴着朱见深,安慰他,照料他的生活。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这个日夜守护在他身边的人,才是他可以信赖的依靠。
后来朱见深太子之位被废,树倒猢狲散,身边的人纷纷收拾行李离开,只有那位姓万的宫女,自始至终守在他身边。
后来朱见深他爹朱祁镇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夺回了帝位,然后朱见深在他爹死了之后荣登大宝,成为了一代天子。
虽然成为了天子,但当年那悲惨的童年经历,让朱见深对亲情有着极深的渴望,他一生的挚爱正是那个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万贞儿。
而鸡缸杯正是朱见深为了取悦年长他十七岁的万贵妃着意烧造的。据考证,鸡缸杯的图案来源于宋代的《子母鸡图》,表现了皇帝纪念年少时万贵妃照抚他的岁月,寄望家庭和睦、宜子多寿的情怀。
这种承托了成化皇帝深情厚谊的鸡缸杯,是属于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本身这种瓷器烧制就非常困难,再加上是皇帝的御用酒杯,因此这种鸡缸杯极为珍贵。甚至到了明末,万历皇帝就很渴望拥有一只成化斗彩鸡缸杯,而当时的价格已然可用天价来形容。《神宗实录》:“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
这小杯一出生就是皇家血统,仅限皇帝与为数不多的妃子御用,据史料记载,当时成化皇帝除了把这种鸡缸杯赏作为赏品赏赐过几个前来进贡的属国使节之外,就连他最亲近的大臣都不曾赏赐过。而且因为皇帝对质量要求非常高,几乎是制百存一,在民国之前,根本就没有流出宫廷的可能。
所以这种小杯几乎没有存世量,到了现代,全世界所知道的成化斗彩鸡缸杯一共仅仅只有十个!
2014年4月8日港岛苏富比举行的华夏瓷器及工艺品春季拍卖会上,沪海著名的收藏大师刘益谦先生经过八轮竞价,最终以28124亿港元的价格拍下了玫茵堂珍藏明的那只成化斗彩鸡缸杯!
而现在,在这口大铁箱子中竟然一口气发现了四只成套的成化斗彩鸡缸杯,这个发现可真的是不亚于刚才发现的那两个元青花人物大罐!
这口大铁箱子中的瓷器可不是大器了,都是一些中小器,所以这个箱子中盛放了很多瓷器。
每个瓷器外面除了有茅草做保护之外,还都裹了一层油纸,油纸里面则裹了一层绵纸。很显然,当初存放这批宝藏的小鬼子之中,有精通古董的大师存在,否则以那些大头兵的性子,是绝对不可能把这些瓷器保护的这么好的。
随便拿起一个被油纸和绵纸裹住的瓷器,从器型上来看这个瓷器应该是一个碗,小心的揭开油纸和绵纸之后,呈现出来的果然是一个碗,确切的说,这是一个青花缠枝花卉纹碗。
这个碗有着明初青花瓷的典型特点,那就是胎体较厚,要比元代青花瓷厚重一些。不过这个碗瓷化程度较高,所以胎体虽然厚重,但却致密而细白,一看就知道这绝对不是民窑能够烧出来的瓷器。这一点,杨靖即便是不用圣戒鉴定也能判断的出来。
这个碗所用的青料晕散比较厉害,这显然是使用的国产青料。而历史上明初的青花瓷晕散就比较厉害,这也成了鉴定明初青花瓷的一个重要证据。
杨靖把这个碗翻了过来,结果碗底的款识让杨靖心中一惊。
“洪武年制”。
碗底的款识只有区区四个字,但这四个字却是让杨靖的心脏不由自主的狂跳了起来。
这个青花缠枝花卉纹碗竟然是明初洪武年间的官窑瓷,而且还是带有款识的官窑瓷!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的感觉啊。
要知道,华夏古瓷在明朝永乐之前是没有用帝王年号做款识的,当然,这种说法只是根据目前所发现的瓷器来判断的。宋瓷包括元瓷没有用帝王年号做款识的,这一点已经可以认定了,用帝王年号做款识是始于明朝。
只是用帝王年号做款识到底是始于洪武还是永乐,这一点谁也不能确定。
因为目前还没有发现洪武年间带有年款的官窑瓷,民窑也极少见,仅见有青花书写“福”、“寿”款者。此外,在赣省玉山发现的“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纪年款的青白瓷罐,款识是刻划在罐腹,是极为罕见的具有明确洪武年款的器物。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考古学家一致认定用帝王年号做款识是始于永乐年间。
可这个青花缠枝花卉纹碗的出现,却是直接打破了这个认定,也就是说,一旦这个碗出世,那么华夏古瓷有关于用帝王年号做款识的起始,就不再是永乐大帝了,而是他爹朱元璋!
这个发现绝在华夏古瓷研究方面绝对是有着突破性进展的,不过想想也难怪,不管是洪武还是永乐,人家可是正儿八经的爷儿俩,永乐再怎么牛逼,见了洪武也得老老实实的叫一声“爹”!
既然永乐都用帝王年号做款识,估计也是从他爹那里学来的。
虽然是估计,但这个可能性却是极大的!人家朱元璋和朱棣这爷儿俩可都是雄才大略的皇帝,老子英雄儿好汉,在这一对爷儿俩身上体现的那才叫一个淋漓尽致。可是永乐大帝之所以这么厉害,要是没他爹朱元璋的教导,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从小耳闻目濡之下,朱棣跟着他爹学了很多东西,然后连制作官窑瓷器都用年号做款识也就不足为奇了。
之前没有判定用年号做款识不是起始于洪武大帝,那是因为后世这些考古学家根本就没有发现任何带有年款的洪武官窑瓷。现在出现了这么一件正儿八经的洪武官窑青花瓷,而且还是带有年款的,这不是突破性发现又是什么?
仅仅从考古学价值上来衡量,这个小小的青花缠枝花卉纹碗的考古价值甚至还要在那两个元青花人物大罐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