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有感
又到每月一次交应付式读后感的时间啦,这次我打算认真写一篇,然后抄下来交上去。我知道,交上去是不会有人真正看的,而我抄一遍也仅是为了那01的学分。但这里既然是认真写,那便不是应付。我选正在看的《沉思录》,这是一本被诸多名人推崇的书,是一本在身边同龄人眼中很有逼格的一本书,是一本在我心中很简单却复杂的书。这本书我以前看过电子版的,纸质版昨天才收到。所以,现在写这篇文章我挺犹豫的,全书十二卷目前才重温第一卷,希望在十一月剩下的日子里完成阅读目标并再次总结,计划在十二月重新整理阅读笔记。
《沉思录》是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所写的反省笔记,这同自己写的反思随笔很相似,即自省!书中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是随处可见的,奥勒留把一切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并可以由自己内心加以消除。从前对于这一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并尝试去效仿,但结果挺杯具。
奥勒留在书中也说过,他学到了内心自我掌控的能力,并不会被心外之物所影响。在道德修养上,使内心愉悦和庄严尊贵达到一种完美的结合状态。这一能力是我所期望获得的,这状态被我称之为安静,同时也是自己所追求的。从当今社会主流的角度看,追求安静,感觉是可笑的、虚伪的,罢了!站在不同的角度的确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但切记去猜测,既然是看,那默默的直接观看就好。不要猜测别人心里在想什么,多关注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若非是者,那是很可悲可叹的。比如,有时在人群中发出莫名的嘲笑,今早在班上英语老师说仅一部分人交作业时另一部分人的笑,哎!我看不懂,也不想懂。
第四卷:不要让你的行为漫无目的,所有一切都会湮灭。这是两个小标题,当把他们分开时很有意义,与当今的励志文很相似,但将他们同段首那样连成一句话时,就会有种矛盾的感觉。我,,,刚才想的太多,吃个午饭回来大脑瞬间死机!跳过
第七卷:把每天当做临死前的最后一天,既不过于激动,也不麻木不仁或做出伪善的行为。把每天当做临死的前一天,在其它书上我是见过类似的句子,同样也尝试去模仿,但发现与平常没什么两样,最终也就放弃了。现在来看,是因为我忽略了后边部分,不激动、麻木以及伪善,这也就是说要时刻保持一颗平静心,即使是死亡也要用这颗心去面对。
写到这里心里很不舒服,这种不适感从刚才写感想就出现,现在有种想放弃不再写下去的感觉,上面写的这些并不是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想,它们差异很大。而我却无法表达出来,很难受。刚才在吃饭时,想了很多东西,十分完整,现在去回忆发现都已经碎片化了,想写出来完全做不到。
我试图安静下来,去反思。沉思录给我带来的感想似乎很多,但仔细一想却发现什么都没有。若有,那就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强化,比如自我反省。这同学历史、数学一样,学习结束时,具体的内容也忘的差不多了,但思维方式却深深的根植脑海,形成一种后天本能。
现在的很多读后感,已经不能称之为读后感了,手段与目标相背离的情况在当今社会已经很常见了。文体与内容千变一律,先是对作者进行概述,然后各种震撼、崇拜,最后本人得到了无限多的感想。。。各种书,各种文章的读后感大都如此。真不知什么时候,文化变得如此一致,文学水平如此平衡。也不知何时我们读者文学素养都变得如此“高”,我,我真矛盾!
看来今天又将事与愿违咯,本想认真写篇读后感,但这种读后感已经不是现在的我能写出来的了。我想,以后每月还是应付式的在网上抄一篇罢!
给自己一个忠告:对自己有帮助的好书,就多去翻,喜欢的句子要出口成诵,认可的道理要身体力行。
最后,要记得。邪恶永远存在,如同善良的影子,请时刻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