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众人返回城中的时候,已经快到傍晚,王睿夫妇看两人回来,也未多问,王氏便将女儿带入后宅,留下周瑜和王睿在前厅。王淑婷这次可谓是一步三回首了,眼中的款款情谊也不像以前那般深藏不漏。
王睿看着两人的情态,满意的点了点头。只要自己的女儿愿意,王睿那是什么都舍得的。
王睿留周瑜在家里吃了晚饭,才让周瑜回去。
接下来几天就是筹备王睿的五十大寿。古人云“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之年,可以说是人生的大寿了,周瑜也不想让自己的未来岳父生辰过得太过简单,所以亲自张罗,一时之间,倒天天往刺史府跑。
终于到了大寿之日,荆州七郡郡守都先后遣人来贺,甚至朝廷中也有大员派人来,这生辰倒也过得极其风光。周瑜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心里感慨不已。说实在的,以王睿的性情以及他这些年对荆州的贡献,办这样一个生辰会一点也不铺张。只是有一件事令他没有想到,那就是王睿会在宾客盈门的时候正式宣布王淑婷和周瑜的定亲一事,这一下子到也让某些人心里一惊,
周瑜终究还是完全投入了王睿的怀抱,或者说是士大夫集团,并且还用了极为稳固的姻亲的方式。属于宦官集团势力的江夏太守刘祥,武陵太守曹寅,以及尚未确定是那个集团的长沙太守孙坚,都莫名的感觉到了某些压力。周瑜的突然崛起为荆州的局势增加了太多的变数。
繁华易逝,几天的热闹过后,周瑜也收拾行程,准备在年关到来前返回武昌,家里的事情还有一大堆需要处理,他已经和母亲没有在一起过一个好年了。
十一月九日,宜出行,宜嫁娶。周瑜在刺史府拜别王睿和王淑婷后,率蒯越、周旭、甘宁等众将士离开江陵,顺江而下,返回武昌。
周瑜坐在船上,手中把玩着一枚深褐色的环玉,玉佩呈飞天之状,狰狞的样子颇为奇特,这是临行前王淑婷送给自己的定情信物,而自己给她的是那把曾经给她弹过绝世之音的古琴。
周瑜正在沉思,忽然林俊急匆匆的赶进来,低声道:“主公,蒯先生飞鸽传书来报。”说着将来书呈上,周瑜挥了挥手,示意他出去,然后展开字条一看,上面写着“老夫人安全抵达武昌,主公勿念。”周瑜皱着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
这件事是压在他心底的头等大事,和主家交恶已经不可避免,既然自己的大伯能够狠下心和外人连手除掉自己,那自己也没有在和他们和颜悦色的道理。总不能别人都将刀架在脖子上了,自己还在哪里乐呵呵的将脖子在往刀锋上靠吧。这不是他的风格,也不是他的脾气。
这一次蒯越去庐江将自己心中的这件事情办好了,周瑜内心还是说不出的高兴的。自己这一系只有自己和侄子两个人,虽然还有一些沾亲带故的周族子弟迁来武昌,但和主家的庞大势力相比,依旧小的可怜。只是这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凭着自己的经营,他总有一天会让周族重新登上历史的大舞台。他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
接下来自己回到武昌后,接下来两年就需要蛰伏起来了,这也是恩师对自己临行前的教导。过刚易折,月满则亏,自己近两年来太出风头,对自己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情。
现在皇帝给予自己江南山北三县的统军治事之权,这与他是绝好的机会。他要好好经营那块地盘,以期再将来的乱世中求得一席发展之地。
冬天顺风,强劲的西风让大军的速度加快,不到十天,周瑜率领的大军就已经抵达武昌。武昌比起周瑜离开之时,城墙又加厚不少,按照周瑜的意思,周瑜在武昌的内城墙用夯土筑成之后,外面还包了一层烧制的青砖,让整个城池看上去焕然一新。
武昌水营继续驻扎鹦鹉洲大营,而龙武营则随周瑜一起登上了武昌的水关码头。码头上早已人头攒动,周瑜之母周氏,嫂嫂周陆氏,以及蒯越、陈武、钟靖、钟晟、从鄂县赶回的周峰等人都已经在水关迎接,龙武营雄壮威武的跟在周瑜身后,周瑜一声戎甲,走在众军之前,颇有威势。
周氏看着儿子雄健的身姿,奋发的气势,一双阅尽世事的眼眸中不禁流下两行热泪来,这是她的儿子啊,这是她的儿子啊。母子相见,自有一番悲喜,闲话几句后众人返回黄鹄山周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