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立碑困局

“立碑的事,书记有什么打算呢?”

我正要说话,电话来了,是郑千筱打来的。我按了免提键,郑千筱说:“常书记,常叔叔,我妈跟我说,你们一直在商量立碑的事,刚才县委宣传部桂部长也跟我打电话了,您能不能过问一下,以我们全家三口的名义立碑啊?”

我问:“以你们全家三口什么名义立碑啊?”

“以农民文化艺术团团长、副团长、节目主持人的名义啊。”

我笑着说:“你们全家都是官啊,混的最差的也是个主持人。”

“常书记,常叔叔,您别笑我了。我妈说,峡光中学也在争立碑的事,您能不能支持一下我们家啊?我们家农民文化艺术团是在全国有影响力的。”

“谢谢你啊,小郑,远在省城还这么关心立碑的事。你的想法我已经知道了,我们会认真研究,慎重考虑的。”

我挂断电话,对桂部长说:“郑千筱这是当说客,游说我啊。”

“是啊,那你说,我们该怎么立碑呢?”

“你让我想一想啊。”

桂部长的电话响了,是肖芳打来的,他按了免提键,我们开始一起听。

肖芳说:“桂部长啊,您刚才打电话问我筱筱立碑的事,我筱筱跟我说了,请您跟常书记说说,支持我们一下,让我们三口之家一起给三石立个碑吧。”

“好的,我知道了,我马上报告常书记。”桂部长挂断了电话,对我说:“你说怎么办啊,你总得拿个主意啊。”

桂部长的电话不断地响起,他不断地接。

接完电话,桂部长苦笑着对我说:“一个电话是文化局打来的,请我充分考虑肖芳团长一家的意见,好好跟你说说,同意肖芳团长一家立碑。另外一个电话是教育局打来的,坚持要以峡光中学全体师生的名义立碑,你说怎么办?”

我还没来得及开口,电话来了,是曾平安副县长打来的,他说关于立碑的事,教育局、文化局把他的脑袋都吵昏了,吵疼了,建议我抓紧时间开个会研究一下。

我问桂部长:“你说,靠我们两人的智慧,能解决好立碑的问题吗?”

“众口难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要想达成共识,最终解决问题,难度很大啊。”桂部长回答说。

“那你说怎么办呢?”我问桂部长。

桂部长说:“我不知道啊,我拿不定主意,不是一直在问你吗?”

“你问我,我也拿不出很好的意见来。那就这样吧,我们请相关人员开个会,小范围的商量一下,看能不能解决好如何立碑的问题。”说着,我给县委办公室主任王庭打了电话,请他来一下,通知相关人员来开会。

{}无弹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桂学平打来电话说,峡光乡还没有统一给已经去世的省委宣传部千三石部长立碑的意见,问能不能再宽限几天,等他们逐步统一认识后再报上来。

我说:“不行,无需统一,你让他们把主要的意见逐条逐条报上来,然后,你把意见拿到我这来。”

关于为千部长立碑,我起初也想得很简单,不就立一个碑吗?有什么难的,可细细想起来,还真没有那么简单,越想越复杂,越想就越难办,可以说是陷于了立碑困局。

细细想来,千部长之所以留下遗嘱,把骨灰安葬在峡光乡峡里河村,当然是因为他深爱的女人肖芳,他在遗嘱里也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可关键的问题是,他跟肖芳没有什么说得出去的、站得住脚的、明确的关系,肖芳以什么身份给他立碑,就成了一个大问题。爱人、恋人、女友、情人、初恋情人?似乎都说的过去,但给人感觉不宜按这些身份立碑。因为,千部长不仅仅属于肖芳,他是省委领导,而且还是一个公众人物。况且,肖芳已结了婚,有个郑姓老公。如果郑千筱以女儿的名义给他立碑,那郑姓老公怎么想?怎么摆?郑千筱不仅在名义上,而且事实上一直是以郑姓老公——郑长伟的女儿的身份出现和存在的,也跟的是郑家的姓。立碑不仅是给去世的人看的,而且更应该是给活着的人看的。活着的人不仅有肖芳一家,还有峡光中学师生,还有与千部长有着千丝万缕的人,还有愿意了解千部长的普罗大众,芸芸众生。

想来想去,我有些黔驴技穷了,几乎无助地坐在办公室发呆。

头疼啊!真的头疼啊!

看看峡光乡,看看峡光中学,看看峡光乡峡里河农民文化艺术团是怎么想的吧。看看能否从他们那里吸取“养分”,安抚、减缓我的头疼。

桂部长进来了,他说:“峡光乡党委、政府同峡光中学、峡里河农民文化艺术团在一起商量、研究了三天,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他们一共提了五个方案,按你的要求,我把五个方案都带来了。”

“哪五个?你慢慢说,我们慢慢分析。”

“好。第一,以峡里河农民文化艺术团团长肖芳,副团长郑长伟,节目主持人郑千筱的名义立碑。”

我听了眼前一亮,把所有复杂尴尬的问题一笔带过,不仅巧妙地回避了敏感的身份问题,而且几乎恰如其分表达了想要表达的意思,可以说是神来之语啊!

看来,关起们来想问题,远远不如开门纳谏效果好啊!

我忍不住赞叹道:“还是民间有智慧啊。”

“第二,以峡里河农民文化艺术团的名义立碑。”

“这个也说得过去,你接着说。”

“第三,以峡光中学全体师生的名义立碑。这是学校的强烈要求。”

“理由呢?”我问。

“千部长是他们学校的正宗老师,临去世前,又专门交待、安排重建峡光中学,对学校关怀备至,全校师生强烈要求跟千部长立碑,校领导很顽固,说是全校师生的一致意见,毫不妥协,迫切希望上面能采纳。”

“第四条方案呢?”

“峡光中学和峡里河农民文化艺术团共同立碑,峡光中学排在前面,因为是先有千部长在学校教书,后来千部长才认识肖芳,才有农民文化艺术团的,这是双方讨价还价的妥协方案。”

“第五条是什么?”

“以峡光乡党委和政府的名义立碑,这是乡里摆不平两家单位提出来的折中方案。主要理由是,峡光中学和农民文化艺术团都在乡里的地盘内,干脆以乡党委乡政府的名义立碑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