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不要命往前冲(三)

“你接着说第六件我不要命往前冲的事吧。”我说。

“第六件事是,你几乎是不加思考地免去了红庙乡党委书记汤吉祥、乡长居如意的职务。”赵书记说。

“他们两人对红庙乡由山清水秀之地变成了环境污染之乡负有重大的、不可推卸的责任,难道不应该被追责吗?再说了,我还没把他们怎么地,只是跟他们办学习班,帮助他们提高认识而已。”我说。

“我知道,开常委会时,我对免职是投了赞成票的。”

“那你想说什么?”

“我想说的是,红庙乡是我们的矿产之乡。汤吉祥、居如意在那里工作多年,积累了很多的人脉和一定的财富。也许他们打交道的人,比我打交道的人更多,更广。”赵书记说。

“这又能怎么样?”

“你只是把他们两个人免职了,只是让他们办不痛不痒的培训班,他们忍了。假若你将来不启用他们,假若你将来要寻找证据,法办他们,我担心,他们有可能会像疯狗一样咬你,让你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中。”赵书记说。

“这是在要挟我,威胁我吗?”我问。

“不是。我只是在平和地跟你谈你不要命往前冲的八件事,免去红庙乡党委书记汤吉祥、乡长居如意的职务,只是其中之一。”赵书记说。

“我只是跟你分析一下,提醒你一下,我没有吓唬你。听不听由你,信不信也由你。”赵书记说。

我沉默了。

第一次到红庙乡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眼前。

红庙乡最大的资源,就像峡光乡、柳树乡、六峰山镇等乡镇一样,就是山清水秀,空气新鲜,蓝天白云相伴,是城里人的向往之地。如果好生打理,可以说是极有潜力的世外桃源。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疏于管理,或者说管理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失控状态。原始的、掠夺性的开山炸石,取石采矿大行其道,一座座青山被炸被毁的面目全非,污水横流,灰尘满天。好端端的红庙乡,被乌烟瘴气笼罩。

导致以自然风光优美、山清水秀之称的山水之乡变成了环境污染之乡。在红庙乡,采石场,采矿场遍地都是,可以说是“欣欣向荣”。走进红庙乡,就有一种山河破碎,满目疮痍之感。

我在红庙乡一号矿场,听到机器轰鸣,看到灰尘满天。我看见好端端的青山,不规则地被炸成了三块,青山露出了惨白的、痛苦的面容,仿佛向我无言和悲愤地控诉着什么。

“假若我们辛辛苦苦、劳神费力把石远方找到了,又能怎么样呢?”县委副书记、县政法委书记赵程大问。

“可以详细问一下,第一次出售矿业公司究竟是怎么回事啊。”我说。

“你问的出来吗?”

“怎么问不出来啊?”

“如果石远方说,出售矿业公司是规规矩矩地履行了必要的程序。譬如规规矩矩跟县经贸委报告了,经贸委规规矩矩提交给县长办公室研究决定了,县长办公会又规规矩矩地提交给常委会研究决定了。”赵书记说。

“矿业公司最终是领导们决定要出售的,他只是一个执行者,一个具体办事的,他没有任何私心,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完全光明正大地履行了必要的审批程序,你能把他怎么样?你还能对他说什么?”赵书记问。

“是的,正如你跟我说的一样,拍板出售矿业公司,的确有瑕疵。譬如说没有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没有对矿业公司账务进行审计;没有多聘请几家行业口碑好,有实力的评估机构对矿业公司的资产进行评估;没有对收购方,能利投资公司的情况进行全面尽职调查。”赵书记说。

“是的,是我们没有把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后来的两次出售都证明了这一点。这是个问题,这个问题谁也不能否认,也无法否认。可是,不管怎么说,出售矿业公司还是履行了基本的、必要的程序啊。”赵书记说。

“要说我们有什么错,那就是决策失误。现在,从上到下,不都在提容错机制,都要求建立健全容错机制吗?我们县不也出台了有关容错机制的文件吗?”赵书记说。

“在一定范围内,允许或包容犯错情况的发生,就是容错机制的主要内容啊。况且,我们还没有错,我们只是决策失误。我们的初衷还是好的,到哪都能讲得出来。”赵书记说。

“既然你提到了容错机制,那我就先跟你把话说大一点吧。”我说。

“你说吧。”

“我觉得,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旗帜鲜明地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让广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让真正的改革创新者在放手闯、大胆干的同时吃一颗‘定心丸’,就是建立健全容错机制的初衷。”我说。

“但如何在为改革创新者保驾护航的同时,又不让少数干部钻制度的漏洞。我觉得,要制定好、落实好容错纠错机制,必须做到‘三解决一配套’。”我说。

“什么‘三解决一配套’啊?”赵书记问。

“第一个解决是,明确目标原则,解决‘为什么容错’的问题。容错不代表可以一直犯错,有错误必须立即纠正,有错不纠,即为失职;只容不纠,就是放任。”我说。

“构建干部容错纠错机制,就要以打造‘有信念、有思路、有担当、有办法、有作为’的干部队伍为目标,坚持实事求是、鼓励创新,允许试错、着眼预防,促进担当、激发活力,依法依规、坚守底线的原则,真正把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我说。

“这是第一,第二是合理界定‘容错免责’边界,解决‘容什么错’的问题。就是要充分考虑出发点、性质、过程、后果等各种要素,科学设定容错情形。要切实分清‘为公’与‘为私’、工作失误与违纪违法的界限,扎紧制度的‘篱笆’。”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