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贩打量一眼这位老板,瞧着眼熟,可不记得在哪里见过,于是反问道:“听口音,老板不是本地人吧?”
一旁的宋女士回答道:“呵呵,我们不是,我们夫妇二人是南方的生意人,从广州而来,来湖北做买卖,可又不知道,你们这边的政策如何,也不知道你们督军的脾气秉性,怕赔了买卖,折在了湖北。”
“哦,我说嘛,看你们这两口子,就不像是本地人,原来是外面来的买卖人,要是说想在湖北做生意的话,只能说,你们来对地方了。我们的这位袁长官,对商人的政策放的可宽了,一点儿问题都没有!”
小贩给袁兆龙说着好话,说实在的,也没必要故意的黑袁兆龙,为了拉升湖北经济水平,吸引国内外的投资建厂,提高就业率,改善民生,袁兆龙对贸易放开的程度远大于其他地方,一定时间限期的低税收给工厂和企业发展成长的时间,免除了老板们的后顾之忧。
公开的议会会议,也具备发言权和投票权,政策透明。
更何况,他本人也是其中的受益者。
孙先生又问道:“我时常看报纸,总是有人说,你们这位袁长官,是军阀的独裁者,大权独揽,意图想做下一个皇帝,是真的吗?”
“得了吧,别听这些报纸们瞎写,没有的事,我们的这位袁督军,人人都得给他竖大拇指,他没来之前,我们过得那叫个啥日子,水深火热,活着也没个奔头。
自打他走马上任之后,湖北整个的换了片天,虽说现在有时候日子过得也不算是太富裕,可起码碗里的粥能厚一点,炒菜的时候,也能见着点肉星了,外面打仗,炮火也不会落在我们家里,这日子比起其他地方来,算是不错的了吧?如果说,他袁兆龙真的想做一个独裁者,做一个新皇帝的话,能够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我们情愿让他来做这个皇帝,老板,您说说看,是不是这么个道理?”
“如果说,他若是称帝,岂不是违背了国的民主,岂不是逆流而上,开历史的倒车!”
第四百九十章争辩
看来,不真正的刺激一下孙先生,他的思想仍然是固执的停留在这一理想的阶段,不得寸进。
袁兆龙说道:“强国御外辱,护小家,没错,可目前困扰稳定因素的是军阀,军阀不除,何以建强国。说到底,让成为目前这种四分五裂之局面的还是咱们人自己,等到什么时候让全体人横下一条心的时候,强国自然而起。人的家务事何必牵扯的太远,目标定的太高,太远,反而会令人感觉太虚,虚无缥缈~脚踏实地才是王道。”
袁兆龙这番话绝无教训孙先生的意思,一番从他个人角度说出来的肺腑之言,当然,你可以反对,也可以不赞同,这只是袁兆龙自己总结的一家之言。
毕竟民主嘛,谁都可以发表意见,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捍卫你说话的权力。老百姓说好,你的根基才会稳,老百姓日子过得好,才会有远征出兵的资格,脱离了老百姓鄂队伍注定不会长久,这是所有军阀们的通病,穷兵黩武,军费靠征税,兵源靠抓壮丁。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袁兆龙才会立足于脚踏实地,先把自己辖区的老百姓安定下来,让他们意识到跟着他袁兆龙,才会过上好日子!
让外面的老百姓也看见,跟着他袁兆龙的老百姓日子过得好,才会让他们羡慕和心动,众望所归,方能所向披靡。孙先生沉默,袁兆龙的话对他的思想冲击太大,他有心反驳驳斥,然而铁一般的事实证据都在验证袁兆龙的行为是正确的,而他一次又一次的运动却都是以失败而告终,拿不出有力的证据来反驳袁兆龙的理论,他在思索着,思索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老师,您的接风宴准备好了,我们去吃饭吧,今日一定要同老师一醉方休。”袁兆龙转移开话题,不希望同孙先生闹得太僵。
“先不了,我有些累了,想去旅店休息。”
孙先生现在无暇吃饭,袁兆龙给他脑海中带来的冲击足够他消化好久的了,他要静下心来,好好地想清楚,到底是他错了,还是袁兆龙错了,如果是袁兆龙错了,那他错在了哪里,那武昌老百姓脸上洋溢的幸福感又该如何解释呢?
“那我派人送您去休息。”袁兆龙明白孙先生心里的复杂,也不便强求。
“不用了,我想在街上走走。”孙先生谢绝了袁兆龙的美意,转身往外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