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儿她连忙喊道:“妈,这些煤球是不是要送到四姑家去?”
“是啊。”赵素荣答。
“那我也要去”。
“这一大早上的,跑你四姑家干啥?”
“我去看看弟弟。”郭小明瞬间就想好了借口。
“去吧。”都是亲戚,两家的小孩经常来回串门,离的也不太远。以为闺女真的一时兴起想要看小姑子那刚生几个月的弟弟。不太在意的挥挥手表示同意了。
a县位于h省l市的东面,整个县城不大但历史上先后有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七个朝代在这里建都,是国内已知建都朝代最多的县。随着1978年十一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整个县城活络起来,到了1985年左后,石峡村靠着最靠近县城中心的地理位置优势入了急切想要出点政绩的县领导班子眼。于是,呼呼啦啦整个村的房子全部拆除,整整齐齐的规划成五条街道,每条街道编上门牌号,每家给盖上了亮堂的二层小洋楼,过年过节还发放米油,养老补贴,一时之间不知羡煞了多少别的村的村民。
郭小明的老爸郭西杰作为敢想敢干的年轻人,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开始卖苹果,后开玻璃店,然后开食品厂,最后又折腾上了盖房子。不得不说,郭西杰的胆量,眼界,在那个年代确实不可多得,因此在整个县城大多数的人都还在观望的时候,已经找到了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虽然手里已经有了点钱,但郭西杰还是一股脑的都投入到生意上去,以至于老家后庄村的几分宅基地到现在还是早些时候的土坯房,根本就没有办法住人。但一家老小总归要住啊,于是郭家的一家老小就在石峡村租了现在的这处院子。
至于四姑嫁给了南蔡庄的四姑父为什么也会住在石峡村,这就要从80年代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说起。
1980年开始全国大范围兴起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运动。h省作为第一人口大省活动搞的尤为激烈。到处贴着红艳艳的大标语,基本都是“少生孩子多种树”,“只生一个好”等。只生一个的不但会受到表彰还会颁发独生子女证,每年国家还会给予补贴。至于多生,超生的那自然是严厉打击。妇女们只要生完一个,各村的妇女主任就开始上门动员妇女们去做结扎、上环,如果发现哪个妇女几个月不见踪影,第一时间上报并四处查找,一旦找到哪怕即将临产也会把胎儿流产。至于漏网之鱼当然是处于重罚,自家没钱的亲戚朋友还要连坐受罚。但几千年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哪会一时之间就给扭转过来,运气好的第一胎生了男娃的妇女当然响应政策,运气不好的只能担惊受怕,四处躲藏接着往下生,哪天生了男娃哪天才会结束这流亡的日子。1990年春晚播出的小品《超生游击队》真实反映了那个年代的那种现象。
郭小明四姑郭淑芬和老妈都恰好属于运气不好的那类。赵素荣生完老大郭明明之后,躲在四川娘家几个月生了郭小明,生完郭小明孩子刚满百天就依依不舍的回了h省,又躲到下屯村的窑洞好几年才生了郭赵明。
而郭淑芬的经历和赵素荣基本一致,也是生了大女儿鲍盼盼又生了女儿鲍欢欢,最后无奈的打算在荒地里搭棚子生儿子的时候,郭小明老爸和老妈深表同情的伸出援助之手在石峡村给四妹租了一处院子,把四妹一家老小给安顿下来。为了方便照顾,还特意租的离自己比较近。这不,折腾这一大圈总算有了结果,在今年三月间郭小明四姑得偿所愿终于生了儿子鲍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