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小两口儿

“当然可以,”街道大妈笑得和善,“丫头你不是京城人吧!”

四合院的热潮是最近几年才掀起,老京片儿对这个却是不感兴趣。

叶伊点头,说:“我今年才考进华清大学……今天本来是和……和他一起参观故宫的,但是故宫的人实在太多……”

“小两口想找个人少的地方发展一下?!”

大妈取笑着两人。

叶伊被她“说穿心思”,配合地脸红了一下。

看在大妈眼里,却是再正常不过的年轻人打情骂俏。

“成!今儿也没啥人,阿姨带你们周围转一下!”

街道大妈一脸做媒人的兴奋感。

叶伊于是拉着战海霆一起走进了四合院。

大妈开始给叶伊和战海霆介绍院子的构造,这是一座标准的老四合院,三正两耳,东西厢房各三处,地上铺着青砖,前后院被打通,看起来又开阔又舒适。

“别看这房子样式破落,搁在过去有皇帝的时候,那可是给尚书大臣住的好地方!”

大妈显然对叶伊和战海霆没有什么防备,一通得意地介绍后,带着两人来到后院,对背对着他们正浇花的白发老汉说:“二叔!瞧!我带谁来看你了!”

老汉闻言,挺直腰杆,说:“你能带什么好人过来!不是败财精就是晦气鬼!哼!”

老人将浇花器扔在一边,背着手气呼呼地进了房间。

叶伊感觉不解,问大妈:“阿姨,这位爷叔是谁?您为什么带我们和他见面?”

“他是这套四合院的房主,儿子死得早,孤寡老人一个,索性就把房子租给了我们街道做办事处,自己住在后院。一般有人来参观四合院,我都会带着过来和老爷子打个招呼!”

叶伊对四合院的兴趣,源于师傅江泰德的讲解。

对京城的四合院,江泰德一向是赞不绝口的。

“京城是皇城根,京城的四合院也和别处不一样,虽说是民居,营建却讲究风水,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暗合风水之道……”

如今,有机会来京城读书,叶伊自然不会忘记参观四合院和胡同。

从故宫出来后,叶伊跟着战海霆走了不过十多分钟,就来到了一片四合院建筑群中。

师傅的教诲在脑子响起:

“四合院是即合院建筑之一种,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故而古有诗云:‘庭院深深深几许’,庭院越深,越不得窥其堂奥。

京城的四合院多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叫作倒座。有钱人家摆阔气,可以建设三个或四个合院,亦为前后相连。在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北方的四合院作为传统建筑,往往一院一家人,全家人在一个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无论做什么,外人都是看不见的。

最近百年,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是独门独院的四合院也不得不随之改变。

很多四合院沦为大杂院,居民的住房越来越少,院里的房客越来越多,四合院再也不能保持昔日的深邃、安谧、幽雅和温馨,四合院被分割、改造、瓜分成了普遍现象……”

昔日,听师傅讲解四合院的格局构造的时候,叶伊除了感兴趣也只是感兴趣。

如今,和师叔漫步在四周都是高墙大院的胡同里,感受空气中饱满的生活气息,叶伊才真正的意识到四合院和它代表的京城民居文化是何等的真实和鲜活。

然而这种鲜活,正在慢慢散去……

走到胡同口,叶伊看到大树下几个老人正在打牌,旁边是票友自娱自乐的吊嗓子和拉京胡,左邻右舍经过的时候都是一口京片儿的问候,听得叶伊感慨万千。

他们感受京片儿文化,京片儿文化也在打量着这一对明显有些扎眼的俊男靓女。

好在最近几年四合院作为京城的文化名片,在国际社会上备受关注,不仅年轻人爱逛,还有老外背着旅行包操着生硬的汉语来胡同里问话,所以住在这里的老京片儿们看到叶伊和战海霆的时候,倒也没怎么特别打量,但是看清他们的面容后却是忍不住地感慨这对年轻人生的真俊俏真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