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贺仪,脸色明灭不定,迟疑了下,再次开口,“既然如此,学生贺仪请见先生,当面求问授课事宜!”
他这话不轻不重,可是能够习文的,哪个不是出身大家中人?就算有些个庸才,那也有许多聪明人!
“就是,谁知道是不是你们的拖延之计,请让我等学生当面求请先生!”
“学生亦要当面求请先生!”
“……”
下面文士的反应,饶是晋王脸色都是一黑,文士不愧是文士,没有一个善于之辈,都不好糊弄,更是胆大包天的指斥他这是拖延之计!
“放肆!反了!反了!对皇室不敬,还敢污蔑皇亲,这是要造反,这是大不敬,来人!给本王统统抓起来!”梁王见此,顿时忍不住了。
一时间,城门前乱作一团。
梁王之命,纵使士兵不乐意为之,却也不得不为,是以,很多士兵往那些文士围拢了过去。
将一见此,脸色大变,事关国祚,由不得这些个狼子野心的藩王乱来,当即就要上前阻拦。
可是马车之上,一直观看的萧太后却出声喝止了他。
“萧后,你这是何意?莫不是要看着我周朝大乱,你好幸灾乐祸!”将二见此,脸色当即沉了下来。
萧太后闻言,略微摇头叹了口气,“我北国辽东已与你等祸福与共,又何来幸灾乐祸一说?你们既与本宫的两个孙女定情,本宫就不能看着你们乱来!”
“不是我们乱来,是他们乱来!”将三一脸漆黑,开口。
萧太后抬头,看着城门前纷乱之象,再次摇了摇头,“礼乐崩,国将摧,他们确实是在破釜沉舟的乱来!”
“既然如此,萧后为何阻我?”将一皱眉,一脸若有所思,不得不说,即便是洗劫了辽东,他们对这个能够执掌北国将近六十年的老妪还是发自心底的佩服的。
“半山先生和狄先生并列为文坛泰斗,他既在城中,那么狄先生能看透的,他定然也能看透,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周朝朝堂不乱,何来改头换面?乱世出英豪,如此乱局之中,才更需要能镇住一切之人出现!”萧太后老眼之中,尽是睿智,对着将一招了招手,“贤胥听本宫一言,不要干预此事!”
“可是长生殿下重情,先生陷落城中……”将一闻言,迟疑。
“就是,长生殿下对先生敬爱非常,他身陷险地,长生殿下若知,定然暴怒!”将二也焦急的开口。
“我们数十万兵马到了城门前,不若攻城,救出先生!”将三一脸憨直。
萧太后闻言,怒目而视,“沐亲王已为太子,若是攻城,那就是谋逆,天下之人得而诛之!你等要陷他与不义?”
“可是先生他……”将三一脸酱色。
“先生若是无事倒还罢了,先生若是有事,南皇一怒,周朝必亡,他们既然敢拿先生为质,不会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无弹窗这句话,当即就像是往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了一颗炸弹一般,轰的一声爆炸了开来。
“梁王殿下你这是何意?”一个身穿文士长袍的文人从微观的百姓中走出,一脸冷凝的抬头上望,目光直指梁王。
“本王什么意思不是很明显了吗?顾长生的义父半山先生就在我们手中,别说是萧太后这个老婆子,就算是顾长生来了,她也得掂量掂量,乖乖的交出手中权势,甘为宗妇也就罢了,如若不然,哼!”梁王闻言,当即开口。
“王兄住口!”梁王身边,一个王爷想要阻止,已经是来不及。
刹那间,所有人的脸色都黑了。
“好!好一个梁王陛下!”那文士更是气的脸色青绿,文士长袖一挥,怒极开口,“半山先生贵为文坛泰斗,当世耆老,才冠古今,学生不才,曾从先生所著之书中学之一二,听梁王之意,竟然是要以先生为质,来要挟南皇了?不知这是梁王殿下一人之意,还是诸位藩王共同的意思?”
被一个文士如此叱问,梁王脸色一黑,“放肆!一介无用书生也敢在本王面前大放厥词,来人,拉下去!”
“谁敢!”那文士大喝一声,义正辞严,“周朝以武开国,以文治国,刑不加文士,我看谁敢对我用强!半山先生乃是文坛泰斗,当世书生学子,谁不曾拜读他之大作?虽无师生之名,却有教化之实,尔等虽然贵为藩王,也不能拿先生为质,朝堂之事,文官固有责任,但与先生何关?我等文人,决不许有人亵渎先生,辱我天下文人!”
“你!”梁王一噎,胸口上下起伏,气的不轻。
原本已经往那文士靠近的几个士兵见此,顿时进退两难。
刑不加文士,是对文士的尊重,古往今来,虽没列入国法,但已成教条,代表了所有人的信仰。
就连那些个士兵,看向那文士的目光中,都带了丝尊崇。
“贺仪兄所言甚是,我等虽无功名加身,但身为文人,亦有博古论斤之权,梁王殿下,你确定要刑加文士之身?”另一个文士也从微观人群中走了出来。
随着他的动作,转眼之间,百十个身穿文士宽袖长袍,头戴文士高帽之人,也从人群中走了出来,站在了贺仪身边。
而且,这数目,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还有许多文士,正从围观的人群中挤了出来,百姓纷纷让道,以示对文人的尊崇。
“不知半山先生身在上京倒还罢了,既然已经知晓,我等学生,自然要请先生出山授课,还请诸位王爷通融。”一个文士羽扇轻摇,开口。
“说的容易,你难道没有听清,他们分明是拿先生为质,如此折辱先生,无疑于羞辱我等文人,诸位王爷,恕学生直言,请礼敬文人,放出先生!”
“礼敬文人,放出先生!”
“礼敬文人,放出先生!”
“……”
一时间,城门前无数文士,腰杆挺直,义正辞严。
将一见此,皱眉,挥了挥手,兵马后退了些许,为这些文士腾出了空。
从城门上诸王与萧太后和周沐大军的对峙,演变到他们和文人的对峙,这转变来的太快,太措手不及,一众百姓先是没反应过来,反应过来之后,当即附议着开口,出于对文士的尊重,他们就算不明白什么大是大非,但是觉得,文人们总归是没错的!
文士之请,就是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