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一伟接过表仔细浏览了一遍,蹙眉道:“新建两百座大棚,这是硬性规定?”
“嗯,文件上这么要求的。所有示范县大棚数量及规模必须达标,而且要求引进以色列滴灌技术。同时,要配建20个养殖场,3个博士工作站,2个种子育苗基地,5个万亩生态园,10个小型家庭农场,不低于10家农业企业。加分项目让报特色产业,我把万龙山的中药材和花卉基地报上去了,不知行不行?”
陆一伟又拿起文件翻看了好几遍,道:“上面没说能给多少配套资金吗?”
赵黎明摇摇头道:“没说,不过按照这个规模看肯定少不了。我打听了下,资金来源分国家省市县四级财政支持。农业部承担40,省里30,市里10,县里自筹20。”
“哦,行吧,你和叶县长对接一下,就先这样申报上去,不行了再修改。”
“好的。”
陆一伟再次叮嘱道:“赵主任,这件事务必的盯紧盯死,丝毫不得松懈。这是我县明年的重点实施项目,要是流产了,谁脸上都不好看。”
赵黎明属于那种不想干事的人,可偏偏落到他头上。咬着牙道:“行,我会抓紧的。”
等他出去后,陆一伟不免隐隐担心,决定让胡鹏也参与到这件事中。目前看,除了胡鹏,任何人都不信任。说着,拿起电话拨通了他的号码。
不一会儿,胡鹏进来了,陆一伟直截了当道:“你和叶虎臣、赵黎明负责跑农业厅的项目,记住,一旦情况有变第一时间向我汇报,切不可擅自做主。”
“明白。”
许德才道:“可能陆书记对龙安的历史已经有所了解,我就不重复了,重点介绍下霄关古城。在历史上,这就是屯兵屯粮的地方,同源镇那边修建有隘口,是进入龙安的第一道防线。再进来是大川乡,是第二道防线,也是主战场。当年赫赫有名的霄关战役就在大川乡爆发。郑国一举打败周国,郑庄公其子筱驻守该地,后改为霄,此后一直沿用。”
“自从春秋时期,这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据统计,从春秋时期一直到明朝,这里大大小小发生过100多起战役,直到明后期才算稳定下来。明万历年间,霄关县县令王逸之主持重修了古城,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数是那个时代建成的。到了清朝,陆陆续续翻修扩建,也就有了后来的规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里曾经有古城墙,护城河,钟楼,鼓楼,文庙等等,现在我们看到的东华门,就是当年古城的东大门。可惜的是,当年破四旧的时候文物古迹都被捣毁了,只剩下眼前的这座门了。”
陆一伟听着心痛不已,但不去评价历史。问道:“古城墙位于什么位置?”
许德才扬手一指道:“喏,就是英雄路一带,英雄路过去就是护城河,后来被填埋了,盖了房子,着实惋惜。”
陆一伟放眼望去,路两旁都是密密匝匝的房子,压根看不到当年护城河的雄姿。
许德才又道:“古城虽毁了,但不少民宿还在。一直往里走,保留着不少好的四合院,其中刘家大院、许家大院以及郑家大院得以保存,弥足珍贵。”
“是吗,带我去看看。”
一直以来,陆一伟对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有着浓厚兴趣,走进郑家大院后被眼前的精美建筑震惊了。
许德才介绍道:“郑家大院是保存最完整的,也是最大的大院。遭到过毁坏,当年我主持进行了紧急抢救,才有了现在的样子。我们是缺少资金维护,再加上宣传力度不大,若不然这里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景点。要是恢复原貌,不必山西的乔家大院差。”
“原来是什么样子?”
许德才带着一行人爬上房顶的平台上,指着道:“这周围一圈原本都属于郑家大院,不过他们为了砌房子拆掉了,而且还是用的当年的砖瓦,至少缩小了四分之一。那边就是许家大院,西北角处是刘家大院。”
“哦,这都有什么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