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这不,众人看向他们的眼神就有所不同了。

王文青环顾一周,众人神情尽收眼底,接着说道:

“父亲大人从小就教导我,不要小瞧天下人,况且在父亲大人心中,不仅我雍州的子民,还有我大楚子民皆是有学之士,博学多才,其中也包括唐兄,认为唐兄心中必有佳作也无不可啊!父亲大人虚怀若谷,胸襟似海,从不恶意揣度别人,更不会评判唐兄的诗词不堪入目啊!唐兄可不要无中生有。说话办事断案从来都是有理有据,又怎会冤枉好人呢?父亲大人为官一任,兢兢业业,虽不像秦王这般有开疆扩土之不世功勋,可也是保境安民,为我大楚尽心尽力,又怎会为祸一方?唐太守和唐兄如此诽谤父亲,可真是让人寒心啊!”

王文景从一个品行卑劣之人,由他嘴里吐出来之后变成一个擅交友的品性高雅之人,能得友人赠送诗词,品行会差吗?

而王太守也从一个没事找事,只为一己私利,坏得很的糟老头子,被他塑造成一个忧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极为正面光辉伟岸的高大上之人。

他们转眼之间就由害人一方成了被奸人所害的受害者一方。

武人一杆枪,文人一张嘴,前者杀人血淋淋,后者杀人不见血。王文青自负确实有他自负的资本,不与争辩,以心、志入手,合清合理,丝丝入扣,让人便信了三分,本来对王家极为不利的局面被他三言两语间就让风向反转,反而对唐家有些许影响。

但是语言的华丽也掩盖不了事实,王文景是个什么德行襄城郡外的人或许不清楚,襄城郡的人又怎能不清楚呢?还有王刺史,虽没犯大错,可也无甚功劳,最多只能算是安分守己而已,况且在秦王眼皮底下,他也不敢太过妄为不是。

襄城郡的人多数是偏向唐太守的,而不是襄城郡不了解实情的人却有些是偏向王刺史的,孰强孰弱不言而喻,不过不管他们怎么想,他们都只要看热闹就好了,毕竟老虎的胡须不是那么好撩的。

被人这样颠倒黑白,唐虎这暴脾气怎么忍得了,冷哼一声说道:“你哥哥那友人可真大方,算上今天这首,送你哥哥十一首了吧!是不是他写的诗词都是你大哥的?一个人要写风格各异的十一首诗词想必很难吧?数目可真不少,你当诗词都是大白菜呢?若不是一个人所写,那你大哥的人缘可真是好的没话说。”

唐昊则是老神在在,他也不年轻了,不可能因为几句话而动气,况且和一个小辈计较算什么?

七夕诗词会上的好的诗词早已流传出去,其中王文景诗词数量很多,风格也是迥异,一个人风格相差如此之大,感情如此之多的感情,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当有王文景买卖诗词的传言传出,哪怕不知道王文景德行的人也信了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