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样的工场,在后世绝对算得上被环保严查的存在。可惜,这时代就算赵悦有环保的意识,可有些方面,终究还是顾及不到的。
好在,之前在赵悦的要求下,烟囱排放烟尘是没有办法了。但工场排放的污水,倒是经过了沉淀过滤,才排入钱塘江,这也算是对环保可有可无的一种态度吧。
赵悦来到工场,看着那正源源不断冒烟的烟囱,只能叹了一口气。要发展,不破坏环境,显然不可能吧。
工场这边的管事,早已经迎了过来。这个管事,是之前在汴京开办水泥工场的一个工匠,也熟知整个水泥制作的工艺,算得上是目前赵家培养起来的比较核心的几个工匠。
因为之前赵悦就承诺过,只要在开办水泥工场,就会从几个核心的工匠里面抽出来做管事,还给予一定的股份分红。陪着赵悦来江南的,便是其中一个工匠。
知道赵悦来,对方早已经迎了出来。行礼后,带着赵悦在水泥工场李巡视了一圈。
目前水泥工场占地大约有三百亩地,包括这里的工匠工人居住的地方。此外,周围富含原材料的山丘都已经被赵家买下来。因为水泥工场独属赵家,算得上是赵家在江南的产业。
“目前已经招了多少工匠在这里干活?”
在工场里的一个休息的屋子里,赵悦一边喝着茶,一边询问着水泥工场的相关情况。
管事的工匠连忙回道:“老爷,包括守卫在内,目前已经有四百三十人在这里。”
对方称呼赵悦为老爷,是因为这个产业乃赵家本家的。管事也算得上是赵家体系里面的人了,称呼老爷比大人更显得亲近,也算是公私分明。
四百多人的工场,在这时代,已经算得上是很大的了。就算放在后世,也算是一个不小的企业。不过,这些工匠工人用得最多的地方,还是原材料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