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村子,是方面百十里内唯一的村子,无论往那个方向走,离着最近的村子也超过五十公里;并且与周围的村子在山里都是不连通,都是从外面的山路出来,才能去别的村里去。
山窝子村的来源比较特殊,不同于周围村子不是建国前后过来,就是民国时期过来的不同,山窝子村来历很久远。
山窝子村的老祖宗,是明末清初关外战争的时候,满清军队从关内抓的明朝百姓,后来因为明末东北关外遭遇严酷的自然灾害,满清军队自身都无法保障,而将当时大批的人杀掉……
而当时山窝子村的这些老祖宗,其中有秀才出身的人,也有土匪和明军士兵出身,所以当时找了个机会从锦.州那边逃跑了,一直向北而逃逃进了荒蛮的大山里。
山窝子村,从明朝一直到改革开放前,离着村子最近的一条路,在三百公里外,最近的城市是三百公里外的胭脂沟(现代漠河地带一个金矿)。
逃进了大山里的老祖宗,一直就这样在山窝里生活下来,严酷的自然环境让村里人口增加的很慢,几百年过去了,村里人口才从四十来个人增加到这四百来人。
因为当时老祖宗的成分很复杂,在加上在这原始森林里环境太过于恶劣,所以养成了山窝子村里的人非常勇敢、彪悍。
而又因为当时有好几个秀才出身的读书人,所以村里人的教育却是一直没有放下,使得这村里人几百年来一直都有四书五经六艺,以及其他文化流传下来。
三百多年里,村里依总是有一所私塾小学,让村里孩子在哪里念书,几百年来村里人的都算是有文化的人,识字念书的普及水平高的吓人。
别说是在这东北苍茫大地上,恐怕就是在明清两地,江南丰腴之地都未必能够比得上。
自然,这样的学术水平,让山窝子村三百年来,在这一片山里还算是有点儿影响力,尤其是在清朝年间,这里周围根本就没有汉人村庄,就连满人部落也是数百里没有,只有从远古时代就一直生活在这里的通古斯人部落。
通古斯部落,也就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等部落的综合称呼;因为他们的文化除了巫师和祭祀外,几乎没有什么文化传承,所以对山窝子村很是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