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凝视深渊

医心记 振鹭于野 1653 字 2024-05-20

所以,任何一个人,在面临这种场景的时候,都必然会想到:如果他死了,我就安全了,或者说我就解脱了。这是人性。

但这种人性的真实,在大炎这样处处强调孝悌的社会中,根本无法表达和呈现。无法呈现的心灵内容,就会成为一个人的阴影。所以陈祐琮一旦出现弑父的念头,就会无比压抑和自责。

而后来陈见浚确实是死了,这会让陈祐琮加倍自责,仿佛是因为自己有过这样的念头,才导致了陈见浚的死亡。

只是有过念头吗?实际上也有行动,陈祐琮的行动就是对金铃儿的报复。明知道金铃儿如果出什么事,陈见浚会遭受致命打击,但他还是做了。

对金铃儿最后致命的一击实际上是张惟昭发出的,而张惟昭现在成为了他的皇后,他最亲密的人。他们是共谋者。

所以在陈祐琮的内心,有一种隐秘的程序总在不知不觉间运行着,那就是来自弑父之罪的煎熬,自责之外还夹杂着恐惧:恐惧自己的行为会招致天谴和报复,也恐惧张惟昭遭到天谴和报复。

这种恐惧对外呈现出来,就是无时无刻不在担心张惟昭的安全。因为失去张惟昭,就是对他最大的惩罚。

这就是张惟昭对陈祐琮婚后一系列执拗行为的心理分析。她相信自己的阐释是有依据的,依据在哪里?其实就在她自己的内心。

因为在面对金铃儿的一次次攻击的时候,张惟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过这样的念头,如果利用陈见浚对自己的信任,给他的饮食茶水中下药,让他不露痕迹地死去,仿佛死于一场突发急症,自己是否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她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机会。她大致估算了一下,应该有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概率不会被发现。

但是她为什么没有做?

人每天大脑中会转六万个左右的念头,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毫无意义的,最后会和实际产生联系的不足百分之零点零七。

如果人会因为念头而获罪的话,几乎所有人都“死有余辜”,因为无论再“纯善”的人,都在内心产生过强烈的攻击性,攻击性最极致的表达就是杀戮和毁灭,甚至产生毁天灭地的念头。

但行动和念头是两个层面的事情。大多数人都有着基本的道德感,不会任意把攻击性转化为行动。

对于张惟昭来说,她会坚持一个医生的良知,不会利用患者对医生的信任而伤害对方。所以她不会为了解决自己的麻烦而且毒杀陈见浚。

她知道自己不会做,也知道自己在愤怒的时候会有杀人的念头,这个念头只停留在感受的层面是无害的。

但对于陈祐琮这样相信人的意念会和天地神明相沟通的“古代人”来说,要说服他陈见浚有他自己命运,他的痛苦和死亡,与你对他的态度没有关系,这是很需要费一番功夫的。

张惟昭觉得无论是她自己还是陈祐琮都还没有做好这个准备去开启这个话题。甚至有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