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院不算小,足有一亩多地。
从堂屋门口延伸出去直到院门,是一条两尺多宽的石子路,中间通向西南墙角的茅房和厢房。
紧挨着茅房是两间简陋的厢房,没有窗户只有窗户框的那种。
宽宽的屋檐下也铺了石子,和茅房的石子路连在了一起,两间厢房里堆满了柴火,软硬柴火都有。不仅如此,院外还有两大垛柴火,从这也看出原主是个勤谨人,早早地将柴火就预备下了。
西厢房到正房和中间石子路之间的所有地方,种了十几个菜畦,边边角角的还种植了一些小葱,这也是傅家现在能有葱吃的原因。
石子路东边,每年都种植些高粱,高粱收完后再种些白菜,因此现在东边都是一个个砍了白菜后的菜畦,再加上西边的十几畦白菜,家里到现在也才能有菜吃。
高粱今年收成不算好,打了才三十多斤,也算是两亩地之外的收入,多少能吃些日子,相当于救命的粮食。
可惜,打的太少了,但总比挨饿强。
不过,今年打下的高粱,薛一梅为了给李氏买药都卖了,等李氏察觉时,薛一梅已经把药熬好了,可能就为这李氏才活不下去了吧在她看来,她把孩子们的救命粮糟蹋了,作为母亲来说,心里一定会痛悔不已吧
薛一梅到了这里才知道,村西家里的那两亩地,每年都是一亩种春小麦,一亩种高粱。
现在的粮食产量都很低,一亩地最多的也就能打一百多斤,这还是碰上年成好、产量高的年份,年景差、产量低的也就七八十斤,五六十斤不等。而交给朝廷的赋税是七三分,也就是朝廷七分,农户三分,如果家里地少人口多,根本就不够吃。
傅家的两亩地,最多也就能产一百二三十斤粮食,去除朝廷的赋税一百多斤,家里也只剩下二三十斤粮食。这还是顿顿掺着野菜吃,再加上山里采摘的山货卖钱换取的杂粮,能贴补一下家里,不然全家人早就全都饿死了
傅家前后的院子是用高粱杆围成的一人多高的篱笆墙,院门是用几块木板钉成的,门框是两根粗壮的木头,看着还算结实。
靠山屯家家户户家境都差不多,屯里的房屋大都是茅草房,院子周围围的也都是木栅栏或者高粱杆篱笆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