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曹。”周教授激动的说,“当年阖闾给自己女儿陪葬的那把宝剑。此剑铸成之时,有人说剑锋每长一寸,邪气便多一分,是阴邪之剑,常人不能用,阖闾只好把剑同女儿葬在一起。墓主当真是厉害,竟能把此剑拿到手。以后来清理登记陪葬品时,有机会咱们一定要见识下。”
方刚冷笑道:“教授,话不是这么说的。这些东西我有说过会交出去吗?”周教授愕然一惊,气得通身哆嗦。方刚指指下册,命令道:“接着念。”
周教授吞口唾沫,木然道:“下册记录的东西,
你们或许不会感兴趣。”他扫视着我们,念道:“昭襄王三十四年,韩、五千,赵、五千,魏五千;益阳、一千;四十三年,阳陵、一千;四十七年,赵、两万,离石、三千;夷陵、五百。”
他念的字我都听得懂,可这些都代表着什么?真是听得人一头雾水,更不用说急躁的方刚了,他立即打断道:“捡重点的念。”周教授却停下道:“没了。”
“没了?”方刚不敢相信的去看看竹简,果然上面的字也不多,纳闷道:“这他姥姥的记得什么东西,一句也没听明白。”
周教授征征的道:“上面记得全是人数。准确的说,是当年一共有多少人被送进这里来。刚才我讲过大将军的孙子利用军中之便,每逢重大战事胜利后,都会将降服的俘虏们抽调一批送往这墓里。上面记载了年份、地点和人数。当年能收降如此多俘虏的将军,只有一位,便是白起。大将军也就是墓主,正是通过他孙子的这一极佳身份,才保证了大量的人力来修
建此墓。”
四爷不解道:“想必其中的韩、赵、魏是代表战国的几个国家了,可益阳这些地名是怎么回事?”周教授更加兴奋的道:“陈工,你看看那些尸灯的装扮,以过道为界,两边装扮不一,咱们当时也见过石室的壁画,上面的图像全是少民。我由此分析,标注地名的那些人可能便是参与建墓的少民。只是为何找这些人来,他们究竟是哪个民族的,我却暂不可知。但既然有地名,回去后查查当地曾经存在的民族,相信找到新的线索也不会用时太久。”
四爷笑道:“既然故事你都讲得差不多了,别吊我们的胃口了,快说墓主是哪位高人吧。”
周教授神情庄重的望着贡桌,缓声道:“司马错。”
司马错?我还没反应过来,狗子已经喊道:“不知道,不认识。”四爷摸着下巴琢磨片刻,似乎知道此人,恍然大悟道:“还真没想到是他葬在这里。他当年可是与白起平起平坐过的,我记得说书的老先生
讲‘战国风云’的时候,提到过他孙子司马靳正是白起的副将,哎呀,这下算是想通了,不看竹简谁能想到里面弯弯绕的东西如此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