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枪杀

重案调查官 须归 1155 字 2024-05-20

“虽说制式枪械每一支都有独特的弹道数据,就如身份证一般,但实验室弹道与实际弹道总归会有这样那样的误差,想要通过弹道直接锁定某支枪械,实际上并不容易,干扰因素太多了。”

冯霖再次点头。

道理其实很好理解,就像手机跑分——这年头,智能机已经开始出现,跑分软件也在那个圈子里火了起来,成为评判手机性能的重要标准。

每台手机,根据体质不同,跑分成绩当然也会有所不同,就像弹道数据之余枪械一样,总会存在细微的差距。

但同样的,环境温度、运行时间、内存占用等许许多多的变量存在,也导致同一部手机每次跑分的成绩都不尽相同。

套用到枪械上,也是一个道理。射击角度和方向、距离、风向以及膛线磨损程度,也会对弹道数据造成细微的影响。

这种情况下,想要光凭借弹道数据就直接锁定具体的某支枪械,很难。弹道实验更大的意义,还是在于找到枪械后,对目标枪械做同一性认定,确定它就是涉案的那支枪。

当然,常规说,警方也确实能迅速锁定失枪具体是哪一把。

因为,弹道数据虽然无法直接指明具体的哪支枪械

,但结合弹头压痕、弹壳痕迹,却能迅速确定涉案枪械的生产批次。

而每支枪都有自己独特的编号,再加上丢枪事件并不常发生,因此,当确定作案枪支的生产批次后,再迅速调集数据库,找到该批次生产的枪支的丢失记录,就能迅速锁定目标枪械了。

但问题也出在这儿。

冯霖立马就问:“没理由啊,既然膛线磨损不严重,那么,弹道应该不至于存在太大的变化才对,至少涉案枪支属于哪个批次的,不难查吧?”

“不。”时佳仪却摇头说:“现场没有弹壳,尸体内也未见弹头,被凶手挖出取走了,当地同事调查许久,也仅仅只找到半枚弹头碎片。弹道数据,也仅是根据创伤形态做出的大致分析,误差相对较大。”

“这种情况下,并不能直接确定作案枪支的生产批次,进一步的调查也就无从谈起了。”

“捡走了弹壳挖走了弹头?”冯霖一愣:“这凶手,谨慎且懂行啊。那,还有其他方面的线索吗?受害者是什么人?案发现场又在哪儿?”

“死者身份同样不明。”时佳仪轻叹口气,摇头说:“他们面部受损相当严重,指纹也被暴力破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