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因为小行星的轨道通常都是椭圆形的,还是有许多小行星会穿越过这些空隙,因而在实际的空间密度上,在这些空隙的小行星并不会比邻近的地区为低。
这些箭头指出的就是小行星带内著名的柯克伍德空隙,主要的空隙与木星的平均运动共振为3:1、5:2、7:3和2:1。
也就是说在3:1的柯克伍德空隙处的小行星在木星公转一圈时,会绕太阳公转三圈。在其他轨道共振较低的位置上,能找到的小行星也比邻近的区域少。(例如8:3共振小行星的半长轴为2.71天文单位。)
柯克伍德空隙明显的将小行星带分割成三个区域:第一区是4:1(2.06天文单位)和3:1(2.5天文单位)的空隙;第二区接续第一区的终点至5:2(2.82天文单位)的共振空隙;第三区由第二区的外侧一直到2:1(3.28天文单位)的共振空隙。
主带也明显的被分成内外二区带,内区带由靠近火星的的区域一直到3:1(2.5天文单位)共振的空隙,外区带一直延伸到接近木星轨道的附近。(也有些人以2:1共振空隙做为内外区带的分界,或是分成内、中、外三区。)
小行星带所拥有的质量仅为原始小行星带的一小部分。电脑模拟的结果显示,小行星带原始的质量可能与地球相当。但由于重力干扰,在几百万年的形成周期过程中,大部分的物质都被抛射出去,残留下来的质量大概只有原来的千分之一。
当主带开始形成时,在距离太阳2.7au的地区就已形成了一条温度低于水的凝结点线(雪线),在这条线之外形成的星子能够累积冰。而在小行星带生成的主带彗星都在这条线之外,由此成为造成地球海洋的主要因素。
小行星依然会受到许多随后过程的影响,如内部的热化、撞击造成的熔化、来自宇宙线和微流星体轰击的太空风化。
主带内侧界线在与木星的轨道周期有4:1轨道共振处(2.06au处),任何天体都会因为轨道不稳定而被抛射出去。
小行星带距离太阳约2.17-3.64天文单位。天文单位是天文学中计量天体之间距离的一种单位。以a.u.表示,其数值取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1964年决定采用1a.u.=1.496x108千米,自1968年使用至1983年底;又于1978年决定改用1a.u.=149,597,870千米,从1984年开始使用。
此常数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系由所测的太阳视差计算得出;60年代以后则据雷达天文观测,由光速和单位距离光行差ta导出。一般用以计量太阳系中各天体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