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唐三儿自小就没了娘,她是个苦命的孩子!
唐老爷子就这么个想法:唐三儿会功夫,丈夫敢对她动手吗,他只能有理讲理,还不敢把唐三儿给休了,要休一个会武的女人,那是找死,那能打得他鼻青脸肿!
夫妻间打架到哪里告去?不是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吗!那堂上的老爷没事了给你断案?丈夫打了妻子几下妻子打了丈夫几下?
真是闲的!
再说哪家男人被老婆打了还去官府告状啊?不丢人啦?
唐老爷子就这么点心思,所以才认认真真教了她武功!
十八岁的唐三儿出嫁了,嫁给了老实本分的丈夫,丈夫长得身材魁梧,彩礼是两斗小麦!
由于那些年山东官府的差事一直多,修理运河得去吧?!北城造宫殿得去吧?!战争年代往前线运粮得去吧?!
总之,公差勤务特别多!
要问在这些地方的老百姓苦不?那肯定苦啊,这地方跟江南没法比,江南就是个产粮大省,风调雨顺,要不然修运河干嘛,不就是想等迁都过后南粮北调,供应北城官兵以及老百信的生活需要嘛!
在加上山东这个地方老是干旱,地里收成有限,吃糠咽菜那都是好日子,有时候连树皮都被扒光草根都被挖光了,没得吃的!
唐三儿的公公为了让他们夫妻多团聚,好给家里添丁,自家有一个官府摊派的名额,他自己就去远方服劳役了。
去远方可是有粮食拿的,这就等于官府雇佣他一样。
但是,上面只是这么说,当时答应给粮食的,可后来反悔了,说他们没有按时交差,粮食不发了,被扣了!
唐三儿夫妻以及其他一些老百姓,纠集了百十来人,就去官府抢粮,结果唐三儿的丈夫被抓,后被打死在狱中。
唐三儿的公公婆婆见儿子死了唐三儿还没有怀孕,他们受不了这个打击,在那一两年间很快相继去世!
唐三儿就剩一人她欲哭无泪,她想杀了那贪官为丈夫报仇。
此时还是唐老爷子比较冷静,劝她不要冲动,要她去兖州投奔恭儒山庄的林孝主,即便想杀了这个贪官,也好借助他们的力量!
林孝主得知她的事情后,先稳住唐三儿,并立马上报给冯清卉。
冯清卉跟马丫哥哥紧急商议,觉得这是个机会,他们可以以这件事情为切入点,打算借势举兵起事。
但这事遭到了马丫的反对。
马丫反对的理由那就是,福康帝现在身体很好,即便他们能够聚集到人手,但是对于福康帝来说,打败他们易如反掌。
因为福康帝本来就是一个能征惯战的统帅之才,他们根本不是久经沙场的福康帝对手!
马丫的意见是,不可以以惠武帝或者马丫的哥哥名义起来造反,这样只能让哥哥的理想速灭!会让他们一直隐藏很深的恭儒山庄总部暴露。
那样太不划算了!
马丫分析形势,如今在山东的二高,他也在蓄谋造反,手里也藏有一万兵力。如果现在就以惠武帝的名义或者马丫哥哥的名义起来夺皇位,那么这二高的力量可不容小觑,他会毫不犹豫地帮助福康帝一起里应外合来剿灭他们的。
二高跟福康帝是父子,跟太子是亲兄弟,一旦有人来夺他们家皇位,他们便会齐心协力举兵一处好对付外人,马丫说那样他们会输得很惨!
那么,如果以老百信生活不下去了,起来造反抢粮啊什么的,二高肯定当缩头乌龟,因为他所养的那么多兵,他才舍不得拿出来用呢。
况且以他的心思,他恨不得这地方越乱越好,越乱,他才越有机会
所以这次恭儒山庄并没有出面,只是冯清卉派了手下,紧急联系了唐三儿,然后,给她送去了两个军师
有关于那次的起义不去说它,反正就是农民活不下去了,后来失败了。
官府的很多粮仓被抢了,府县衙门被烧了,很多官员逃离了州县,没来得及逃跑的都被杀了,来得及逃跑的后来被福康帝给杀了!
那次的意义是,虽然双方死伤了上万人,但是如果没有这次的起义,怕在这地儿死亡的人永远不止这个数。
要是那样的话,这里的贪官还是要贪,老百姓一遇到荒年还是吃不上救济粮,还是要缴纳一定的赋税,还是要被逼出去逃荒要饭,那样的死亡会多增多少?能是这伤亡的区区上万人可比的?!
自从这事结束,福康帝知道原因后,为了安抚这一带的老百姓,官府便在这里开仓放粮救济受灾的群众,在荒年免征这个地方的赋税。难道说不是这次起义所带来的好处?!这要少死多少人?多少人不用逃荒要饭,不用饿死或者冻死在异地他乡?!
总之那次起义是失败了,起义军后来或被招安或者被砍头,但主角唐三儿逃离了,没了踪影,唐三儿去了哪里福康帝一直查找了两三年都没有找到。
那么唐三儿去了哪里呢?
她哪里也没去,就在兖州恭儒山庄的地下室躲了三年,后来风头过去后,林孝主让她去跟了江湖上的一位高人,去学了易容术,她这才得以重见天日。
再说她就是出现在福康帝的眼皮子底下,他也不认识啊。
福康帝追查了她一段时间,以怕她遁入空门为由,下令把全国的尼姑道姑全部抓到南都来受审,以便寻访徐小妹的下落。
还别说,徐小妹还真被抓到了,她既然做了道姑能逃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