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明报专访

港乐时代 新扎师兄 1289 字 2024-05-20

“这场快闪从策划筹备到实地拍摄,我们整个团队只花了一个礼拜的时间”佳艺电视编导查川仪告诉本报记者。

“起初大家只以为只是在一个公开场合演奏活动,当大家聚集后,策划人卢先生给大家讲解了表演形式,虽然大家都不明所以,但受邀的义演者们都毫不犹豫纷纷响应加入团队,按照计划分配的内容步骤认真进行排练。

整个团队的台前幕后涉及100多位工作人员参与,其中乐手他们大多数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民乐爱好者,大家不分男女老少大家齐齐披甲上阵,不辞劳苦、全力以赴。

这场表演看似平凡的指挥手,却是起了最大的作用,就像是战场上中军的旗帜,是稳定人心的核心,看着他站在中央,被不断涌来的观众人群层层围住,仍能够镇定自若地进入了指挥状态。

他的眼神,他的一举一动,把大家紧紧连接在一起,让我们顶着了现场众目睽睽之下的压力,稳定发挥出平时的演奏水平。

指挥这样一曲演奏不难,难就难在,他在周围簇拥着成百上千人之中,仍能挥洒自如。

“为什么选择在海运大厦这个场合?你要知道这里代表着香江商业繁荣发达,也是西方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方了,会不会怕他们说你们中国民乐土味,难登大雅之堂?甚至排斥喝倒彩?”记者周礼茂追问道

“艺术何来高低之分?用策划人卢先生的话说,这样一次的快闪表演,就是用传统民乐与市民做一次全新的近距离互动,既然我们要挑战,那我们干脆就直接上地狱难度的了,这叫置之死地而后生。”

“虽然这次演奏不是专业水准的,但我认为却是最真诚走心的,我们希望用传统的乐器和乐曲,用音乐特有的柔软地去触碰人们的心”查川仪摇头笑道。

“为什么整两首明明是中国传统民乐的演奏,却让我们听出了流行乐的感觉呢,那种别具一格、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实在令人惊艳不已”本报记者周礼茂问出所有观众和听众心中最大疑问。

“中国民乐的发展也并非拘泥于一成不变的,因为民乐相对西洋乐是有短板,所以这两首曲我们也邀请了专业人士,请他们参与重新进行了编排,我们秉持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理念,大胆采用了一些西洋乐器进行补充,使整曲子焕发出了新的活力”这是策划人卢先生的回复。

查川仪一脸自豪地说:“这两首曲我们从小听到大,也算是根植在我们这一代人心底的乡音,尤其向我们在这片土地寄居的人们感触就更深了。

这些年西风东渐,年轻人更是崇洋媚外,带洋字的东西他们都喜欢追捧,反而我们传统文化的东西被他们淡薄了,今天我们就用一场特殊的表演方式告诉他们,就算是传统民乐也一样可以玩的惊艳、炫酷、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