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排斥

建设无限空间 南来高 1349 字 2024-05-20

最后,这个意识主体还得“意识”到自己在“意识”。

这有些复杂,但可以简单的认为,产生意识的主体必须要明白自己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或者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就好像一只单细胞生物草履虫,大多数人都不会认为一只连神经都没有的草履虫会有“意识”这种高级的东西。

尽管草履虫会进食,会趋利避害,但这不过是铭刻在生物dna中的一段程序,是作为一个生物最基本的本能而已。

当然,我们如果完全按照这种定义来探究其他物体是否有意识,那就毫无意义了。

毕竟这种意识的前提就必须是生物。

佛教有一个观点,万物皆有灵。这种泛灵论就是说万物都有灵性。

但佛教的万物有灵指的是万物都有成佛的灵性、潜质。这种观点通常出现在佛经故事中,比如某颗小石头谒见佛祖,向佛祖抱怨,然后佛祖讲了些道理将之折服。

可这不过是寓言故事的拟人化手法。

从没有任何和尚、法师、高僧至少在陈北海的印象中,是会向石头、砖块、瓦片,试图感化它们的。

与一般人认为的“意识”概念相接近的其实是佛教中的“有情”。

即有情众生与无情众生的区别。

佛教认为人、兽、虫、鱼等都是有情众生,有情众生有着自己的意识与情感,在六道轮回中循环。因为佛教不提倡吃肉,皆因吃肉会伤害到同为有情众生的兽类。

而花、木、石头等,都是无情众生。无情众生没有自我意识,即使能对外界做出反应,也只是本能而非情感。

这其实与现代科学比较接近了。

但亦有研究表明,植物虽然没有动物的神经系统,但也可以通过化学物质等信号传递信息。

这明显不同于生物最基础的本能,而是更高级的反应,但这又很难说明判断植物是否拥有自我意识。

不过如果把这标准放宽些,不严谨考虑是否拥有个体意识,那么植物就是很明显的有意识的生物了。

当然即使按照这种标准,石头这种无机物集合的非生命体也还是不具有意识。

但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反应能力也不是非常好衡量。

现代科学不能察觉到石头的交流,不代表石头绝对不能交流。

毕竟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原子组成,而原子也是由弦的振动构成的。万物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