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梦龙一看大家这个表情就知道他们误会了,连忙说:“你们别想歪了,我只是想要个养马场和战马训练基地而已,至于马料什么的,我们自己生产,实在生产
不了,就会花钱向当地购买,不会占你们便宜。”
众县令松了一口大气,只要别提太祖那套,一切都好商量。其实南阳也施行过马政,每年要向朝廷提供数百匹马,弄得南阳百姓苦不堪言,后来马政废止了,不过养马场还在,这是官府的资产,没人敢动,划给杨梦龙就是了。大家七手八脚,很快就圈出了三个养马场,足够养四千匹战马了。
以上这些都是小事情,军费才是大问题。两年来,舞阳精兵一直是杨梦龙自己挣钱养的,对于朝廷来说,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省了一大笔开支,坏处嘛…这意味着朝廷对舞阳精兵的影响力约等于零,文臣集团对舞阳精兵的制约也约等于零,从长远看,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这几千兵都要变成杨梦龙的私兵了。方逸之提出杨梦龙应该停止这种自己掏腰包补贴军费的做法,由朝廷来给舞阳精兵发粮饷,话还没说完,杨梦龙就翻起白眼来了:“让朝廷来发放粮饷?我的老天爷,现在国库穷得能饿死老鼠了,让他们来发放粮饷,我这几千兵就等着饿死好了!”
方逸之说:“朝廷现在虽然财政紧张,但迟早会改善的!你现在这种做法,对你,对朝廷都十分不利…”
杨梦龙说:“不会有改善的,只会越来越糟糕!”如果他没记错的话,接下来的十几年,明朝是一年比一年烂,天灾,人祸,流寇,边患,层出不穷,最终敲响了明朝的丧钟。等朝廷来给舞阳精兵发粮饷?信不信他们敢一口气拖个一两年才发一个月的饷?
县令们也觉得让杨梦龙完全掌握舞阳精兵的粮饷供应对自己并不是什么好事,加入了据理力争的行列,双方展开了长时间的激烈争论。最后,杨梦龙作出了妥协:五五开,军费他出一半,府库出一半。考虑到南阳府的财政现在不过是稍有盈余,几千精兵的军需用度对府库来说是个非常沉重的负担,方逸之勉强同意五五开,总不能没那么大的脑袋去戴那么大的帽子吧?
争得比较激烈的还有行政改革。杨梦龙坚决要求改变,他认为如果按照现在这套僵化得可怕的体制来处理南阳的大小事务,他完全没有参与的意义,还不如关起门来自己玩。他的提议是在南阳府建一幢会议大楼,每年定期召集各县的县官举起会议,南阳府十三县的大小事务大家商量着办,由府里根据实际情况统一配置资源。各县如果有什么铺路修桥垦荒之类的工程,必须作出详尽的预算申请,由府里拨款下去修,注意,是详尽的预算申请,而不是一篇花团锦簌的文章!他是受够了那
些华而不实,看了半天都不知道在讲什么的文章了。这一条对大家来说都是个挑战,自古以来,地方官员只管治理自己那个县,不必去管其他事情,能按时交上足额的税款,别闹出什么千古奇冤的便是难得的好官了,而知府则只是负责监督那些县官干活,顺便审几件案子,闲着没事跑到县里打打秋风,某个县摊上了天灾人祸他们帮着向上头哭哭穷,就把任期给对付过去了,谁曾想到大家坐到一块来,把整个府当成一个整体,互通有无?谁曾想到由一地最高长官统一配置手里的资源?
方逸之面有难色:“这…恐怕与朝廷的制度不合吧?”
杨梦龙说:“如果事事照搬朝廷的制度,还用得着我吗?你们自己就能玩了!地方特色,地方特色!懂不懂?地方特色是非常重要的!”
张桐说:“这样固然是好,可就怕会激怒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