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吴明秀很是为难。
宫中刚刚将礼服送过来,自己就进宫去问,未免显得有些太扎眼。
婆婆一辈子顺风顺水,在她心里,大概是没什么事儿不能干的。
好在一直坐在桌旁一言不发的卫襄终于说话了。
“娘亲您就别为难嫂子和姐姐了。礼服刚刚送过来,咱们家就进宫去问,咱们家外戚跋扈的名声就该彻底坐实了。再说,娘亲您觉得,就算是那毗陵使者真的看中了我,他就有本事将我带回去吗?”
卫襄站起来,拿了张帕子亲自给卫国公夫人擦了擦眼泪,柔声劝道:
“娘亲您可别忘了,您的女儿如今可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大周贵女我还是东海蓬莱的弟子。”
“这……你的意思是说,你的亲事,是要经过蓬莱仙门同意的?”
卫国公夫人这才冷静下来想了一想,得出这个结论。
卫襄点点头:
“没错,既然入了蓬莱门下,怎么能不经师门同意呢?天地君亲师,除了君亲,就数师门最重要了,不是么?”
“所以,就算他们看中了你,也轻易带不走你。”
卫国公夫人总算是彻底转过这个弯儿来了,心口的大石放了下来,但转念一想,瞬间又有些哀伤愧疚:
“从前人都说一入宫门深似海,我还不信。可如今,你姐姐这样……襄襄,你姐姐如今因为皇上不肯再纳嫔妃之事,处境也是有些艰难,日日被那些多管闲事的朝臣们非议,说她悍妒。这次的事情,如果真是你姐姐的主意,娘亲希望你,千万不要怪她。”
没办法,手心手背都是肉,卫国公夫人思来想去,也只能如此叮嘱小女儿,总不能眼看着两姐妹因为这件事生份。
听娘亲这么说,卫襄就搂着卫国公夫人,笑嘻嘻地安慰她,半点伤心的样子都没有:
“自幼就是姐姐为我遮风挡雨,如今只不过是要我帮点小忙而已,我怪她做什么?能为姐姐分忧,我高兴的很。”
“我的襄襄真是懂事了!”卫国公夫人又是心酸又是欣慰地叹道。
卫国公世子夫人吴明秀站在一边一直没有再说话,心里却也是着实感激自己的小姑子这个时候站出来帮自己解围。
要不是襄襄站出来说话,她不管怎么做都是错。
拒绝婆婆就显得有些不孝,但要应承下来,以后怕是要在皇上和皇后那里落得个不懂事的印象。
从前家中姐妹虽然羡慕她嫁得好人家,却也都告诫过她,她的小姑子就是恶名满长安的卫襄,是个任性跋扈,一言不合就打人的主儿,说怕她以后会被这个小姑子欺负。
但从成婚那日起到如今,一桩桩事看下来,绝对是讹传。
怀着满心的感激,随后出了正院的门,吴明秀很真诚地跟卫襄道谢:
“方才,多谢襄襄开解娘亲了,不然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卫襄依旧是笑脸以对,挽着嫂子的手亲亲热热地走着,笑道:
“嫂子跟我说这话就见外了,往日里我不在家,还不是全凭嫂子在娘亲面前晨昏定醒,百般周全,替我这个不孝女尽了孝了?今日娘亲也是一时想不到,嫂子可千万别往心里去。”
原本在吴明秀的预期里,她跟小姑子道谢,依着小姑子的性子,大概会大大咧咧地挥挥手,说声不用谢。
但她万万没想到小姑子说的这几句话,却是句句说到了她的心坎儿上,她眼窝一热,眼泪都差点掉了下来。
她连忙拿着帕子掩口咳嗽了几声遮掩过去,感激道:
“娘亲往日里待我也是万般好,今日这点小事又算得了什么?襄襄你对娘亲的孝心,我们也都是知道的。我能嫁进国公府,又能得了娘亲这般爱护小辈的婆母,襄襄这般善解人意的妹妹,实在是我三生修来的福气!”
卫襄不着痕迹地拍了拍吴明秀的肩,似是抚慰般笑道:
“我哥能娶到嫂子这般贤良淑德的女子为妻,才是我们三生修来的福气呢!”
姑嫂二人又说了几句话,走到岔路口才分开,各自回了各自的院子。
回去的路上,跟在吴明秀身后的丫鬟抬眼觑了觑,仍旧能看到世子夫人眼中的泪光盈盈。
她是吴明秀陪嫁来的大丫鬟,向来贴心,连忙紧走几步悄声安慰道:
“世子夫人可别难过了,今日虽然夫人一时糊涂,但谁也没怪您。”
吴明秀朝她摆摆手,擦了擦眼角:
“你不懂……我不是怕夫人怪我,我只是觉得,我所做的一切,终于不至于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