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穆伦斯丁是拒绝的,他听到董卓的这个提议后,仿佛是听到了天方夜谭一般。
“你这是在舍本逐末!任意球靠的是脚法,是感觉,你不是该死的发球机器!”穆伦斯丁如是说。
穆伦斯丁口中的发球机,是在训练中引进的高科技产品,通过调整角度和力度,这个机器能射出几乎一模一样的球来,在训练门将扑球、球员争顶传中球、停球等方面有很好的作用。
而董卓所说的训练方法,听起来的确跟这个发球机没有什么区别。
可在见识到董卓“惊为天人”的脚感,又看到董卓在对某一个点快速适应并保持绝对的射门精准度后,穆伦斯丁不由得改变了主意。
原来,足球真的是圆的,一切皆有可能。在对某些人来说蠢得不行的方法,对某人就是济世良方!
穆伦斯丁越训练董卓,就越感觉到自己多年的训练理念正在逐渐崩塌。这是什么样的怪物,能做到在同一个位置精准地将球送到球门的同一个点上。
当然,董卓的这种训练方法弊端也不是没有。
首先,训练量实在太大了。这样训练,等于是要将适合踢直接任意球的空间里所有的点都练上一遍。需要用多少个足球铺满这块区域,就至少需要练多少个点。
其次,这个方法训练出来的球员太死板了。
实战中的变量实在是太多了,除去刚才提到的天气等因素,你得考虑到人墙并不是假人吧,他们的身高不同,起跳高度也不会相同。
守门员的站位你不能忽视吧,总不能门将就站在你准备罚进去的那个点上,你还一定要往那里罚。
如果再算上对方其他防守球员对进球路线的干扰,这个方程式当中已经不知有多少变量。
另外,像用这种方法训练出来的“瘸腿”球员,比赛中罚过一些次数后,被守门员研究透了,就完了……
就好像是发球机发出的球,如果不人为地去控制发球的方向的话,门将扑出来一点简直一点难度都没有。
应该没有哪个门将会傻到明知道你要往哪里踢,还站在相反的位置让你进球吧。
最后还有个问题,那就是人的记忆在未经训练的情况下是有限的。这个记忆包括大脑的记忆力,也包括了肌肉记忆。
于是,后三个问题也归结到了第一个问题身上,董卓必须还要增加训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