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客室,摆着琳琅满目的宣传资料。林双喜和沈笑夫随手翻阅起来。
沈笑夫看到一本精美宣传册,里面一篇文章《我国汽车工业的“摇篮”第一汽车集团》:
“建国之初,我国高层扳着指头说: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949年12月,伟大领袖访问苏联,在斯大林汽车厂,看到流水线上鱼贯而出的汽车,兴奋地说:
‘我们也要有这样的汽车厂'。
之后,两国元首会谈时商定,由苏联援助我国建设一批工厂,其中包括建设一座现代化的载货汽车厂。
于是,我国第一个汽车工厂的建设,很快提到日程上来。
一是成立汽车工业筹备组。
1950年3月27日,重工业部成立汽车工业筹备组,任命郭力为筹备组主任,孟少农、胡云芳为副主任。
二是开展基本情况调查。
筹备组成立初期,先后派人到各地考察日伪和国党时期遗留下来的汽车修配工业;
了解解放前华国汽车公司设在株洲、凭祥、重庆等地的工厂和人员下落;
找到了资源委员会委托米国礼和汽车公司设计的五卷汽车厂设计书;
在昆明的一个山洞里还发现了资源资委员会买进的米国一家汽车公司的汽车图纸。
三是招集和培训技术人才。
汽车工业是综合性的技术密集型工业。建设一座大规模汽车厂,需要大量的各专业、多门类的技术人才。
筹备组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洋大学、南开大学、燕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院校抽调了100多名学生,同时将分散在沪上、重庆、昆明等地的汽车人才和极少数留学归国人才陆续选调集中。
四是筹建汽车实验室。
1950年7月,筹备组在边的南池子76号成立了以吴敬业为主任的汽车实验室。
实验室主要工作是进行试验研究,改进产品,培养汽车设计人才。
五是选择厂址。
汽车制造厂的选址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