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北京大爷还是目高于顶,一副高高在上、令人憎恶的嘴脸。
可是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试想,如果前面提到的那些“外宾”上车之前就知道坐过了站要补票,或者北京的出租车10块的确不同了,我们家老爷子没赶上的事儿都让我赶上了。
前两天坐车,从积水潭去北太平庄,就碰上这么人们习惯于用自己以往的经验解释自己遇到的新事物,“外宾”们按照自己的利益和生活经验据“理”力争,换了谁都会这么做。
他们之所以被认作“不可理喻”,原因端在于他们所面对的问题,恰好超出了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
而北京人与外地人之间的种种误解,也往往可以归因于此。
钱3公里起步,同时北京又是一座面积很大的城市。那么还会有买票砍价这种事儿么?
哈耶克曾经有一个论断说一档子事儿。
当时22路上边儿特别挤,宽街那站又上来一大堆“外宾”。
之所以用“外宾”这个词儿,是因为我实在不知道怎么描述“外地来京务工人员”。
显然,外地来京务工人员这个词可以用,一听就是每天18:30北京新闻那口儿与本文的风格不符。
可我要是用外地人这个词儿,倒真是省事儿了,这里很多fo又要破口大骂。
于是我只好使用“外宾”——这个八十年代曾经流行一时的尊称。
“外宾”们的目的地是北师大,总共也坐不了几站,就算册着手指头数,伸出一只手也还有富余,完全没有脱袜子的必要。
可是倒霉的“外宾”们还是坐过站了。
当售票员理直气壮地要他们补票的时候,其中那个“带头大哥”经过一番踌躇之后,以同样理直气壮的口气要求售票员给他们免票,或者至少要打折,理由是他们还要往回走一站。
那些“外宾”为数不少,其中还有好几张面带稚气的脸,想想人家出门在外不容易,挣的都是实打实的血汗钱。
毫无疑问对他们来说,一块钱也是蛮重要的。
然而事情的结果可想而知,伶牙俐齿的售票员,一个打扮入时的女“外宾”和一个出租车司机打架,说北京的出租车太黑。
在她们那里10块钱把整个城市都转遍了,在北京从火车站到公主坟居然收了30好几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