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原本在百代担任coo的斯特拉-瓦格纳自动升任百代的ceo,同时接过了董事会主席的位置。
——在完成了调整和重组之后,虽然在商业运营和法律上,百代依然是一家独立的公司,但只剩下了发行渠道,剥离了版权和制作部门的百代,实质上已经成为了【量子音乐】旗下的一个发行部门。
对于高层的一系列变动,必然带来的就是【量子音乐】内部的一系列调整,其中最大的一项动作,就是各个子公司的最高决策权收回到【量子音乐】手中。
除了少数特殊情况之外,以每个季度为期,定期向【量子音乐】汇报子公司的运营情况,并由【量子音乐】为接下来的发展指明方向。
也就是说,卢西恩-格兰奇手中的权利,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事实上,这些所谓的调整,不过是将之前计划好的事情逐步落实下去而已。
按照现在的“新模式”
,【量子音乐】旗下的所有产业,将分为三个大块。
百代只负责宣传、发行,以及必要的市场调研工作,不参与任何专辑制作和版权运营。
专辑制作方面,则交给了包括mad,以及百代原有的子厂牌在内,大大小小上百家制作厂牌来完成。
在这超过一百家的厂牌当中,【量子音乐】全资控股的只有不到三十。
不过若是计算控股比例超过百分之五十一的,数量却高达八十五个,这对【量子音乐】来说,已经是太足够了。
这些厂牌,将根据自己原本所擅长的方向,依照音乐类型、语种、地区来划分,互相之间重叠的部分虽然不至于完全没有,但却是极少。
比如说,mad唱片就只负责“商业属性较强的英语摇滚乐”
。
而同样是摇滚乐,非英语摇滚,比如说是西班牙语,汉语等等,或者是商业属性偏低的独立摇滚、实验摇滚,以及极端摇滚乐,则会分给其它的厂牌来制作。
若是更细致一些的划分,比如在流行乐这个领域,甚至还会加上地区的区别。
比如说同样是拉丁音乐,北美和南美拉丁乐的市场口味或许还不会有太大的不同,但在美洲和欧洲之间,主流歌迷的审美和喜好却是有着极大的差异。
将制作专辑、包装歌手,乃至于策划巡演的工作分摊到上百家不同类型的厂牌当中,每一个厂牌只负责一个领域,无疑可以极大的增强这些厂牌在特定类型当中的专业程度。
某种程度上来说,高度的专业性,也就意味着可以在目标歌迷群体当中,快速建立起不错的口碑,从而将厂牌的品牌价值发挥到极致。
事实上,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大数据时代”
所提出的“精准营销”
的概念,将宣传资源集中在“最优质的”
潜在消费群体当中,减少浪费的同时,提高宣传的效率。
只不过,和后世的“精准营销”相比起来,【量子音乐】所采用的这套模式,更多的是建立起品牌口碑,然后让消费者自己找上门来,而非主动去“推销自己”。
当然,推销自身也是要做的,不过那是以后的事了。
在【量子音乐】旗下大大小小上百家制作厂牌,在特定领域的口碑打出去之前,过度的宣传和推销并不会起到太好的效果。
除了发行和制作之外,包括百代在内,各个厂牌的版权库同样也拆分了出来,由【量子音乐】全资控股的【相对论音乐版权管理公司】负责打理和运营。
相应地,这家子公司,也接手了百代、mad唱片等厂牌三分之二以上的版权运营部门的人手,而非从头到尾新建起一套版权运营体系。
制作、宣发、版权运营,可以说是整个唱片业最具价值的三大产业,同时也是【量子音乐】绝对的核心业务。
在对百代唱片的产业进行调整和重组的时候,乐队事实上已经为现在这一阶段的动作打好了基础。
不过,要完成全部的动作,仍然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
好在卢西恩-格兰奇的运作经验非常的丰富,再加上惠特尼等人的辅助,有极大的把握,在不会对【量子音乐】的日常运营造成太大困扰的前提下,完成这一系列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