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2 章 商业与货币2

【华夏古代的货币,从贝开始。】

【然后是铜,金,银。】

【白银作为货币本位的时间比较晚,白银为什么贬值,先卖个关子。】

朱元璋想着自己的大明宝钞,还有些美滋滋:“朕就知道白银不靠谱,所以下了银禁令。”

但是朱元璋不知道的是,银禁令下了也没有,民间使用白银屡禁不止。

尤其是大明宝钞在不断的贬值,到了隆庆年间,明朝官方不得不承认白银、铜钱与宝钞一起合法流通的地位。

百年间贬值上千倍的大明宝钞,在白银被认可后,大明宝钞在民间的贸易中快速被抛弃,明朝进入了银钱并行的时代,重新回到金属货币的时代。

弘历两眼一懵,感觉自己的盛世怎么到处都是问题:“要完!大清基本都是用白银!天幕好像说过朕晚年有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莫非就是白银的问题?”

他坚决不承认是自己的问题。

清军入关以后,前二位皇帝,顺治、康熙、雍正,吸取大明“钱荒”的教训,屡下铜禁令,严禁民间私铸铜钱,让民间的白银流通起来,正式成为货币。

到了乾隆时期,白银成为了储备货币,进入了银钱二元本位。

这一时期,全国都在使用朝廷的制式钱,看起来一片歌舞升平,也是弘历骄傲的资本之一。

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他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外来的白银,将会对华夏本土的白银市场进行大量冲击,并且动摇整个国家的根基。

【黄帝时期,市场上交易凭借道德约束,彼此之间没有欺诈行为;】

【夏朝时期,出现专门从事交易工作的商人。

这里的“商”并不是后面的“商朝”的商,但是同样有关系。】

“商”原本是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古老部落,商的元祖契,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分封在“商”地。

契的孙子相土,迁居到商丘。

相土时期,传说相土发明了驯马,用马槽喂养、圈养来驯服马匹,训练它拉车驼物。

在畜力的使用下,商部落畜牧业已经比较发达,经常用牲畜跟其他部落交换。

随后,相土的孙子王亥发明了服牛——也就是驯服牛作为畜力的技术,开始驾驶着牛车到黄河北岸扩大贸易。

王亥也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商人,最早开始经商贸易,后来在与有易氏贸易时,被有易氏杀死,牛羊被夺走。

建立商朝的开国君王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

在夏朝时期,商部落成为夏朝方国中的商国,商汤原本是商国的君王,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辅助下灭掉周围的其他方国,最终灭夏,定都商丘,建立国号“商”。

后世发掘的商朝甲骨卜辞中,能看到被商朝人祭祀的“高祖”有二人,分别是“高祖契”“高祖汤”“高祖亥”。

.

除了商族,还有以为最早的商业管理者,被后世当做名相典范的伊尹。

“王有女乐二万人,女乐怎么能少得了华服美饰?”伊尹看到夏桀沉迷奢侈享乐时,很快就针对其需求,设计了一套陷阱。

“用最好的丝织品,去买卖交换夏人的粮食,我们就有机会。”

此时还是商国国君的汤,支持商业发展,对此计谋大为赞赏:“可以一试。”

伊尹汇聚了商国与其他方国最好的丝织品,集合了商国最好的商人,朝着阳城出发。

商国的商人到处做生意,即使到了阳城也没有引起夏人的警惕,反而汇聚过来开始查看新货物,立刻被精心准备的丝织品吸引了。

“最近新到的布匹真好看。”

伊尹怂恿:“这样好的布匹进贡给王,一定能得到王的赏赐!”

夏人心动之余,问了问价钱,又有些犹豫。

要这么多粮食,不便宜。

谁知正在这时,有人突然冲进来,把先来的夏人挤到一边:

“哎哎哎,昨天的布还有没有!”

说着,也不管前面的夏人买不买,看到面前的布匹,直接一口价叫到:“我全要了!”

这人,正是伊尹安排的“托”。

他看到伊尹,故意当着众多顾客的面,一边示意仆人搬运用来付账买布的粮食,一边仿佛得意忘形一般就当着众多客人的面说道:“王给我封了个官嘿嘿,多亏了你的布,王很喜欢!”

这位托也不怕被住在都城的顾客去调查,伊尹准备良久,自然一切都安排的妥妥当当,把这位内奸安排好了,才趁此机会来卖布。

顾客们原本还犹豫的心态,看到买布升官的后来者直接包圆了所有的布匹,顿时急了:“你怎么能全买了?”

托儿道:“我家族那么多人,谁不想当官?”

“先来后到,我先来的!”

“我出高价!”

“我先出的粟米,我先买!”

“是我先来的!”

“我来的更早,你们都给我让开!”

……

眼看着一群顾客即将打起来,伊尹连忙喊道:

“明天还有,不急,明天还有!”

人群中又有人喊了声:“官位就那几个,被封完了哪还有我们的份!”

这样一喊,气氛更上头了,夏人买布买的更疯狂了。

伊尹就通过这样的手段,让夏人以粟来兑换丝织品,最终用丝织品换来了夏人的粮食,让商汤获得大量的粮食,作为军粮储备,取得了战略优势。

.

“管子看来也有学习伊尹之道。”

扶苏看到伊尹的计谋,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离得最近的管仲的“齐纨鲁缟”。

齐桓公与鲁庄公不和,两国多有摩擦,各自都认为自己的布料最好,齐桓公不服,于是管仲出了一个主意。

管仲要求,齐桓公经常穿鲁缟,在国君

的倡导之下,从贵族学习到富商学习,齐国迅速流行起了鲁缟。

但是,齐桓公紧接着下令,不允许齐国人织缟,只能从鲁国高价进口。

在高价的利益诱惑下,鲁国人纷纷荒废农业生产去织缟。

在这个时候,齐桓公再加一把火,再次提高鲁缟的价格,让鲁国人瞬间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只顾着大力生产缟布。

一年时间后,完全荒废的农田颗粒无收,鲁国人陷入粮荒。

这时,齐桓公开始穿纨布,齐国上下齐齐抛弃了鲁缟。

鲁国的鲁缟卖不出去,堆积成山,偏偏还遭遇了粮荒,不得不向齐国买粮食。

齐国故意把粮食价格一提再提,最终不但把鲁国的钱重新赚了回来,还让无力继续买粮的鲁国人陷入饥荒。

鲁庄公这时才发现不对劲,连忙向齐桓公求饶,宣布鲁国愿意听从齐国调遣,齐桓公听从管仲的建议,这才开仓放粮。

嬴政自然也知道这个典故,他看向朝中的文武大臣,还有百家弟子。

不知道,这些人里面有没有属于大秦的伊尹,或者管仲?

【“商人”的名字来源于商朝,但是“商朝”来源于更古老的商族,华夏的商业与商部落息息相关,也与他们重商的政策有关。】

“想不到,总被说无道暴.政的商朝,竟然还是重商的朝代。”元朝末年,同样正在经历乱世的沈万二一边与友人喝酒,一边吐槽。

友人道:“那也只是商纣王暴.政,末代帝王谁不是这样。”

沈万二冷笑几声,看向元朝朝廷所在的方向:“呵呵,你也说了是帝王。商人有资格暴.政吗?还不是朝廷腐败,君王无道。”

友人连忙给他倒酒:“小声点。”

沈万二端起一杯酒,狠狠一口饮尽,仿佛把胸口的愤懑一口吞下。

“行了,也不用怨恨,天幕这一期说完,朝廷怎么都会重视商人。”友人说起来,提起朝廷的事,“现在朝廷已经在重视海外市场,在招募商人出海,你怎么不去?”

元朝本就注重海外贸易,在天幕提起后,更加重视,也开始主动招募民间商人为朝廷效力。

但是其中对汉人的歧视,对商人的不以为意,并不是一时半会能消除的,沈万二经商多年,早就看透了,不由有些心灰意冷。

“没兴趣。”沈万二意兴阑珊地喝口酒,“到处是农民起义,出海又有何用,说不定等我回来已经改朝换代了。”

说起来,他原本打算选一支起义军投资,但是天幕上说过后面的明清更加保守,还没元宋对商人的开明,沈万二又没兴趣了。

投资起义军不是好选择,什么也不做也容易被起义军或者官府搜刮,在乱世里,手中没有军队的商人就像是待宰的肥羊,谁看了都想来薅几把羊毛。

“喝酒喝酒。”一开口就是大逆不道的话,友人听着就害怕,生怕自己跟着一起被抓。

两人在乱世之中,都有些左右摇摆,此时

听着天幕,不由也想听一听,未来的方向如何走是好。

【商周时期,统治者都很重视商业,制定保护商业的政策,商朝的都邑已经出现了经商的“市”,商人就在“市”内进行商业活动。】

【到西周时期,统治者推行“工商食官”政策,有太宰总管商业,司市专掌市之治教政刑,有肆长负责检查货物,贾师定货物价值,质人掌成市之货贿。】

商周时期,“市”与“肆”都是专门划分出来的经商区域,“工商食官”更倾向于是官方管理的官商。

有官员统一管理,有统一货币交易,西周时期的商业在古代史料中记载,是比较公平道德的交易。

.

“王亥卖牛羊都能被有易氏杀人越货,怎么可能全是公平道德。”

巴清笑着摇摇头。

果然,史书也不能尽信。

她那位已经在咸阳开了纺织作坊的族人请教道:“可是天幕说了是官方管理,还有史料为证,这都不可能吗?”

巴清慢悠悠道:“商人讲究和气生财,官商更不用说,出门在外行商,无非必要谁会撕破脸皮?”

看着年轻的纺织坊主沉思的模样,巴清告诫道:“写书的与经商的可不是同一批人,日后你若是看书,也要想想合不合用,看天幕也是一样,要自己动动脑子。”

纺织坊主点点头,她明白了巴清的意思。

可能在朝廷的眼中,只要没死人,没闹到国君面前就是和平交易。

但是商业交易中的弯弯绕绕,不说还年轻的纺织坊主,哪怕是巴清,经历了许多,也不敢说都能避开。

可能在朝廷官兵的监督下,不能闹事,但是真正的公平,岂是写两个字那么简单。

巴清就不信,贵族与普通平民做交易时,不会占据贵族身份占便宜,这对普通平民来说,算得上公平吗?

【春秋战国时期,朝廷垄断的“工商食官”制度开始衰落,官退,私进,出现了更多的私人商业,商业更加繁荣。】

【这一时期的商业活动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有士人的加入,出现了士而商、商而士的现场。士加入商后,提高了商人的文化水平和道德水准。

范蠡辅助越王勾践复国,官拜上将军后,退隐民间开始经商;

管仲未发迹前,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

还有商朝时期,吕尚未遇到文王之前在朝歌与孟津的市肆做过屠夫和卖浆饮的营生。

甚至据说舜曾经在顿邱做买卖。

无论是发迹前经商,还是发迹后退隐经商,至少可以看到,这个时期并没有后世商人不能科举、不能为官那样的限制,士而商、商而士,是很常见的现象。

.

大唐,一向洒脱的李白难得有些无耐。

“先秦时期,商人都可以直接入朝为官,在大唐却是连商人的子嗣都不能参加科举!”

他就是商贾之子,有心报国却连

,商家学派。】

【商家学派?,也称“货殖家”或者“治生家”,自成独立学派,有自身鲜明的特色。】

【这个学派,以白圭、范蠡为代表,后来被司马迁称呼白圭为“治生鼻祖”,这里的“治生”意思是经营管理。】

不同于管仲的改革法制,用经济实行贸易战来攻击国家进行称霸事业,商家学派并没有政治上的野心,处于富贵也能及时抽身去民间经商,主要就是设学授徒,经营致富。

比如白圭,被后世尊为“商祖”,曾经辅助魏惠王,官至相国,还帮魏国治水,解决了魏国都城的黄河水患。但是最后弃政从商;

范蠡,被后世尊为“商圣”,曾经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官至上将军后依然辞职归隐,到哪里都能大赚特赚。

从现代的角度看,商家学派已经有一些比较先进的商业理念。

比如,强调“时”。

白圭提倡“乐观时变”,范蠡提倡“与时逐”,就是要重视不断变化的市场上带来的经营机会。

先秦时期的商业,因为生产力的局限,主要是交易农产品以及由农产品加工而成的手工业品,这些商品本身就会受到季节性和地区性的限制。

所以,商人要选择好的时机投机和买卖。

.

白圭在民间行走,看到秋季丰收的景象,主动与农人搭讪:“今年的收成不错。”

农人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挠挠头:“嘿嘿,是。”

白圭耐心地与农人一番攀谈后,拉拢了双方的关系后,才直奔主题:“交完税还有多余的粮食,卖吗?”

农人倒也没有拒绝,他看着白圭不凡的气度,心里有了些许期待:“怎么,你们要买?”

白圭:“得看你什么价格。”

“嘿嘿,这个数。”农人就住在都城附近,买卖过粮食,对粮价还是熟悉的,闻言直接给出一个数字,本以为这贵人很好说话,谁知贵人似乎有些抠门,拒绝了:

“太贵了。”

农人连忙道:“我家粮食种的好,你看,这颗粒饱满着,大的很。”

白圭又一番讲价,最终双方各退一步,找出一个双方都满意的价格,即将谈拢之际,又道:“我多买点,你给便宜点。”

农人今年实在是丰收了,想趁机赚钱,最终还是谈妥了价格。

白圭最终来收粮时,带着自己的商队。

一方面是为了运输农家的粮食,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卖货。

白圭让商队的人与农人往车上搬运粮食时,农人恰好看到了车上的新货物,一下子眼睛就直了:“你这丝织品看起来不错,像是绸子。”

“您眼力真不错!”白圭恰似不经意般漏出几匹布,重新盖好,“上品的丝绸,刚收的,不便宜呢。”

“还有这漆器,看风格,楚国的吧?”

“是,楚国贵人用的,可贵着。”

接下来,就是顺理成章的新

善,真得只是出于好心吗?”

桑弘羊再次夸奖:“这就是‘扬名’!先为自己树立一个好名声好形象,有了一个好的信誉,其他人在面对同样的商业选择对象时,宁愿选择更有信誉的陶朱公。”

东郭咸阳眼里满是崇拜:“陶朱公实乃吾辈楷模!”

再看到后世的大招牌,全方位的资助,东郭咸阳的眼睛瞪得更大了。

还是后世的商人花样多!

捐钱都可以给自己这么夸张的宣传,他们还是太含蓄了,只自己人宴饮远远不够,哪里有哪些捐款现场的人多!

刘彻摸摸下巴,看着也有些心动。

他也想要完全忠于自己的孤臣,若是他用自己的私库去资助学子,不知道有没有用?

【先秦时期,出现了许多商业奇才,谁能想到,这已经是商业人才的最后盛世?】

宋国商人计然,也是范蠡的老师,五计灭吴国;

郑国商人弦高,以十二牛犒赏秦国大军,使得郑国灭除了一场战争;

郑国商人子产,身处庙堂之高,依然竭力维护商家利益。

还有管仲,吕不韦等等,都曾经是商家学派的商人。

在没有重农抑商的春秋战国,商界人才济济,既可民间致富,也可以上朝堂定国安邦。

【后面的商业人才,有管仲才华的没有他受皇帝器重,有管仲变法决心的没遇上信念坚决的皇帝,或者很难得到管仲那样的善终。】

【下面,不得不提的就是,商业奇才管仲,与他的贸易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