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人无数,便能看出荀忻有意收敛之下,如藏刃于匣,随时可吹毛断发的锐利锋芒。
刘洪恭敬答道,“确有此事。洪与荀忻相谈,高才妙识,罕见其伦,乃一见如故。”
没想到刘元卓会如此夸他,荀忻下意识缓缓望向老人,反应过来后连称“谬赞”。
刘协许久没见到有人像这样把心理活动写在脸上,从“惊讶”转为“羞愧”,生动到让人忍俊不禁,心里莫名对此人添几分好感。
气质与性格矛盾的人他见得多了,只有荀元衡这样的不惹人反感。
“今日太史令亦在此,太守与荀卿皆善于易算,卿但有不解之处,不妨相问。”
太史令应诺,对着刘元卓一揖,“听闻太守善历算,确有一惑相询。”
他又望向天子,“臣昨夜观星,见荧惑入心前后星。”
“不知以谶纬如何解?”
刘协提起兴致,笑道,“朕亦欲闻太守高论。”
荀忻心中皱眉,他在太学时跟随顾博士涉猎谶纬,“荧惑入心前后星,相戮中野。”这是《春秋纬》的原文。
相戮中野……如今曹操与袁绍相争于官渡,这话怎么都能品出点暗讽的意味。
再说“荧惑入心”,本就有“大臣有反心,天子忧之”的解释。
不过即便照书解谶纬,这番对话传不出嘉德殿,说也无妨。
却见老人拱手拜倒,“臣不读谶。”
天子脸色一变。
光武帝刘秀迷信谶纬,遇事不决就以谶纬来做决定。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但当时也有风骨傲然的士大夫,如桓谭拒绝解谶,极力劝谏谶纬非经,触怒光武,差点因此而死。
直言相拒本就有触怒皇帝的危险,何况刘洪说的这句话还有前代渊源?
当今天子虽然是许都宫里的吉祥物,但他毕竟是天子,如果亲自下诏定个大不敬之罪,哪怕老曹也来不及救。
荀忻忙拜道,“刘太守为撰《乾象历》,多年潜心历算、数学,兼理地方,无暇读谶亦情有可原。”
他心知刘元卓与曹操并没有什么交情,之所以说“不读谶”,恐怕是从学术角度单纯地反对谶纬。
“情有可原?”
“罢。”刘协望一眼太史令,“不妨求解于荀卿。”
他最终没有发怒,只是眼中的喜色荡然无存,冷漠地听太史令与荀忻对答。
临走之时,荀忻被刘协叫住。
“荀卿,身为宗室,亦欲效桓谭非议圣人,此如何解?”刘协脸上没有怒色,语气却显露无疑。
走出嘉德殿,四野平旷,孤独屹立着高墙深阙,蔚蓝天际掠过一只尾羽如剪的春燕,短暂停留在飞檐上,倏忽飞去。
荀忻深呼一口气,围绕在心头的压抑感顿减,耳边听老人道,“近乎连累元衡。”
“府君言重。”荀元衡不甚在意,上前搀扶他,“天子面前,府君为何直言无讳?”
天子无实权又顾忌荀氏等颍川士族,轻易不会动他。
他唯一想不通,刘洪不像是不知变通的人,又出身宗室,何必要去激怒刘协?
“《汉书》言‘实事求是’,图谶虚妄之闻,不足为据。”
“君家先祖荀卿曰,天行有常。”刘洪摇摇头,不再多说,“我为求医而来许都,如今寻得良医,当归山阳矣。”
“《乾象历》修改完毕,便寄送予君。”
荀忻想起他向刘洪的雕版约稿,笑了笑,揖道,“必使此历广传于天下。”
“荀侯!”身后传来匆忙的呼唤声。
两人停下脚步,荀忻转身看去,跌跌撞撞跑来的是一名年轻的尚书令史,他气喘吁吁地停下来,躬着身拿出袖里的竹筒,“曹公传书至。”
“令君知荀侯在此,遣我来送……送予君侯。”
“有劳。”荀忻接过他手中的竹筒。
那名令史擦擦额上的汗,仿佛注意到自己忘形狂奔太过失仪。他环顾四周,没发现巡视的虎贲,松了口气,向荀忻告辞而去。
刘洪与荀忻告别,登车时望着年轻人离去的背影,想起那日与荀文若的久别重逢。
“为人兄长,岂有刻意刁难之理?”
哪有这种友悌,特意寻故友去问难自家兄弟?
那时荀文若抬眼看他,反问道,“若得明珠,怎舍得藏于匣中?”
世间憾事,莫过于怀才不遇,明珠蒙尘。
刘元卓捋着花白胡须莞尔,“我亦不舍。”
作者有话要说:本章参考引用《三国志》武帝纪、程昱传。
谶纬部分文中已标注出自《春秋纬》。
感谢在2020-07-2723:58:212020-07-3118:25:08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曦忘曦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御海静禅94瓶;cxq60瓶;灵馨雅、尘寰不朽30瓶;江知雨29瓶;烟熏火腿饭团、东海脍鲸20瓶;o14瓶;云山、居先生、月渊、曦忘曦10瓶;乐珣珣乐、悦己9瓶;、江暮寒、缘故、白驹过隙、花吹雪5瓶;一叶、塔尔2瓶;零点、楚江暝、云晖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