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即便如此,那时候的琉璃厂仍与古玩行当扯不上一丁点儿关系。然而,历史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
明朝末年,满人入关逼死了大明朝崇祯皇帝,大明王朝彻底覆灭,随之琉璃厂就又有了戏剧性的变化。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帝王统治传承,这种统治模式到了清朝中期的乾隆年间变得鼎盛而严格。那时候,普通草民想要进阶做官,只有读书考取功名一条路,所以,金榜题名成为了天下莘莘学子的人生终极目标。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每次考试间隔三年,即便是具备三元及第本领的天才,最少也要花费十年功夫才能金榜题名,所以,世间才有了十年寒窗苦读的说法。
清朝时,科举考试中最后的殿试地点通常在紫禁城附近指定的考场举行,而考场与琉璃厂仅有一路之隔。近水楼台先得月,但凡来京赴考的读书人基本都会选择在琉璃厂住宿歇脚,久而久之,琉璃厂成为了读书人钟爱的地方,而琉璃厂也因为学子们的汇集,多出了几分书香气息。
正因如此,有些脑袋转得快的商人,争先恐后在琉璃厂开设店铺,他们不卖柴米油盐,只卖读书人喜欢的古玩字画或者文房用品。之后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只要老北京人再提到琉璃厂,立马就会想到文玩字画,而不是那些琉璃瓦片。一直到了清王朝覆灭后,科举考试退出历史舞台,琉璃厂也不再烧制琉璃,而是脱胎换骨成为了古玩的汇集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城内刮起了一股古玩热,无数圈内的老玩主都渴望在此能开设门面。
李寻的父亲正是看中了琉璃厂数百年积攒下的名望,所以拿出毕生积蓄,在街上开了一家古玩店。
这家古玩店面积并不算大,装饰简单古朴,正门上方挂着一块金丝楠木整料做成的匾额,赫然写着三个遒劲有力的描金大字:聚古斋。
此时,店内正进行着一桩古玩交易。
“五百,真不能再少了,不瞒你说,要不是看你真心喜欢,这个价都给不了,你也知道古玩行大不如前了,没得赚喽。”李寻满脸堆笑,一手朝着对面的买主比划价钱,一手将摆在桌上的粉彩对碗轻轻地朝买主推去。
“关键是我看不太准,这碗底子上面也没个款儿,万一…”买主迥然一笑。
李寻身子朝红木圈椅上一靠,心中暗暗欢喜,盘算着如何说服买主拿货。
“这货绝对放心,一定是开门的老件,正儿八经的同治年间粉彩对碗,这么些年我们聚古斋唐宋的瓶瓶罐罐卖了不少,何必在一对晚清的物件上坑主顾呢!当然了,你如果真拿不准,那也没事儿,回去再琢磨琢磨。不瞒你说待会儿我还得招呼几个来看货的客人,这样吧,赶明儿一早你再来,至于到时候这物件还在不在可就难说了。”
李寻不再抬眼看买主,低头自顾自说着,摆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模样。
因为他认定这买主看中了这对碗,所以,故意说些无关紧要的话激一激他,这是古玩行常用的手段,称为“激将”。
买主眉头微皱,点燃一支烟抽了起来,李寻见状内心不胜欢喜,心想总算是要做成一桩买卖了,以后在老爹面前也算有点颜面和地位了。
“得嘞,就这吧,三百六十行,谁然咱好这个呢!按你说的价,包起来吧,弄个好点的锦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