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杨颦,到底是做了几十年高门主母的人,既然想给小女儿嘉娘在江南找个人家,她早早就使人出去置办嫁妆了。有道是“苏湖熟,天下足”,湖州在整个江南都是数得着的富裕地方,离老家淮阳也不远,且哥哥现在又是湖州一地的父母官,所以她离京前就让人在湖州给女儿买了个田庄。
出了这样的变故,她不由庆幸还有个落脚的地方,不然现买宅子也没处买去啊。憋着一股气,她当天下午就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娘家,只留了几个丫鬟媳妇下来收拾剩下的东西。
赵和是戴罪之身,会不会牵连到赵家其他人也未可知,杨府当然不敢大张旗鼓地搞什么送别。太夫人到底是心疼这个女儿,仍开了中门让他们走。
杨仝去衙门了,太夫人又是长辈不可轻动,主人家只能是黄氏出面送他们出门。黄氏早得了女儿的提醒,只做出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不管杨颦说什么难听的话,都只回答“姑太太说的是,我得听老太太和老爷吩咐”,就当是完成任务吧。
“…甭管是祖母还是我爹,他们亲自开口让姑母搬走,省了娘你多少事,你得知祖母的情…
就当是看在祖母面上吧。”
黄氏想想,觉得女儿说得也对,这阵子,老太太对她是比先前亲近了不少。那个词怎么说的来着?投桃报李,对,她得投桃报李。
几个娘子都要上学,黄氏请示过老太太之后就没有叫她们了。要是愿意,她们私底下去姑母的院子里送行黄氏也不拦着。
问题是,四娘子自来是个内敛谨慎的,出格的事一样不做,祖母和嫡母都没提,她不会冒这个头;苏韵本就不喜姑母一家,现在亲事已定,更是有借口——她要避表兄的嫌;八娘子亦是不喜嘉娘这个心高气傲的表姐,胡姨娘更是机灵,姑太太眼中向来没她们这些庶出的,得势的时候尚且不会帮她们,失势之后就更不用说了,想帮也帮不上。
唯有三娘子,一大早就禀过太夫人,想去送送姑母:
“…祖母放心,我只在院子里送姑母,不会让外头的人看到…朝廷还未有判决…姑母是祖母的嫡亲女儿,法理之外,还有人伦…”
“…姑母到底主持过我的及笄,我听您说过,大哥小时候姑母像亲儿子一样疼他,比待睿表哥也不差什么,大哥还要科举出仕,再深的感激也不能轻举妄动,我不一样,我是女儿家…”
“…我忝为长姐,我去了,把妹妹们的心意带到也是一样的…”
太夫人能说什么,不让孙女去看女儿?也只能允准了,还夸了她几句仁爱孝悌、心慈宽和、有乃母之风。
待三娘子走后,她才跟方嬷嬷叹息:“这孩子,跟她娘一样,不该聪明的地方聪明;该聪明的地方又愚笨,真是……”
方嬷嬷也只能赔笑,把话题转到别的地方想方设法宽慰太夫人。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挑剔刻薄高傲如杨颦,在得知丈夫出事、儿子可能前途受累饱尝世态炎凉之后,看到这个唯一肯来送她的侄女,都眼泪汪汪,一把扶起三娘子:“好孩子,你…你是个有良心的,姑妈这里乱着,我就不留你多坐了,你的好意我都记着…若是你姑父能顺利…我再接你去京城玩。”
三娘子虽说这段时日是带着目的在奉承这个姑母,但相处下来,泥人也有了几分感情,何况是血脉亲人呢,轻轻给姑母拭泪,
打起精神来,用上辈子的记忆细细劝解姑母,听得杨颦连连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