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嗣昌恭敬领命。
崇祯皇帝沉思半响,说道:“卢象升部,还没有消息吗?”
他问卢象升部,其实暗指杨乐部。
听到崇祯的话,杨嗣昌身躯一颤。
虽传出消息,巨鹿之战后,杨乐杀死了高起潜,随即叛乱,卢象升投降,不过兵部很多官员与当地官员多数认为卢象升是被杨乐挟持,所以不能判定卢象升是否叛变一说。
不但如此,宣大残部与关宁残部同样下落不明,倒是有人看到他们跟随杨乐部往东北方向而去。
杨嗣昌知道卢象升没死,是被杨乐救了,而且杨乐还杀死了自己的盟友高起潜,特别是卢象升的军中赞画杨廷麟,回来之后到处大叫叫囔,说杨乐之所以杀害高起潜,是因为高起潜不肯开城门放粮,还对卢象升见死不救。
他从地方上一直喊到京师之内,言卢督臣不是叛变,高起潜死有余辜。
听闻崇祯问话,杨嗣昌福灵心至,内心己有了决断,高起潜死就死了,死人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卢象升还活着。
活着就意味着,他随时还会回来报复。所以,他不可能再让卢象升活着回来。
他灵感顿悟,道:“回皇上,地方风传,高监军被杨乐杀害,是因为不给卢象升放粮,且见死不救。以及卢督臣被杨乐胁迫叛变。臣以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准确。”
“哦,是吗?”
“皇上,请让臣细细分析。一是杨乐怎知卢象升被困巨鹿,而且时间刚刚好,及时营救了出来?臣认为,其实他们肯定事先商量好了,这就说明他们早通有无,图谋不轨,那这是为了什么呢?当然是为了叛离大明!”
“而整件事情却被高监军识破,高监军想要告发他们,所以杨乐铤而走险,杀害了他,并且带走了关宁铁骑和宣大部。”
崇祯沉默地坐着,他的心中,很不愿意相信杨嗣昌的话,但这些话就是一点都对。
而且,杨嗣昌当时言攘外必先安内,极力避免与清兵决战,否则主力一旦败亡,自己的几万能战之兵尽数陨落,大明危矣,现在事实果然如此。
卢象升提出的战,杨嗣昌提出的和。
原来,和才是正确的。
良久之后,崇祯皇帝说道:“高监军战死,卢象升叛逃,他部下的那些将官呢?难道也跟着他一直叛逃了?还有祖大宽的四万关宁铁骑,也都叛逃了吗?”
崇祯皇帝的语气中蕴含着强烈的怒意。
见皇上发怒,杨嗣昌暗暗心惊,他立即叩头道:“皇上,微臣以为,宣大军与关宁军之所以叛逃,是因为主将叛逃,他们畏惧或者被胁迫,所以不得不从。
此国家危急之时,能招抚就招抚。所以微臣认为,不若皇上下道圣旨,赦免卢象升和祖大宽麾下的将官,他们感恩之下,说不定感激涕零,弃暗投明,重新为朝廷效力。至于两位主将,应格杀勿论,以儆效尤!”
要惩戒宣大军、关宁军所有回来的官员,这牵涉的局面就大了。
关宁那帮骄兵悍将,一个搞不好,他们去投清兵,那他的罪责就大了。
而且要惩治宣大各将,新任宣大总督陈新甲也不会同意。
对杨嗣昌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弄死卢象升,至于其他人先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