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派自然少不了明争暗斗,可不知道为什么,皇上赵构竟对此不闻不问,好像根本不知道一样,一切如常,没有任何改变。
立储之事事关重大,稍有不慎就丢掉了身家性命,而帝心难测,所以最深皇上信任的秦相府就成了大臣们争先恐后的地方,但是秦相却一直保持着沉默,对登门拜访的大臣先是以礼相待,到后来竟完全闭门谢客,显然是不愿牵涉其中。
文崇之望着那扇门,细数着每一个进入门中的人,他眼睛忽然眯了起来,嘴角微微上翘,形成了一个似笑非笑的弧度。
他笑的很奇怪,门前的侍卫都被他这种笑容看迷糊了,但他心里却格外清晰。
“看来这个案子已经不用我来操心了……”他在心里默默想道。
“帝王之术,果然出人意表……”
南城发生这样一宗骇人听闻的杀人割头案件,朝廷震怒,连平素态度温和的皇上都气的怒摔了奏折。
现在最紧要的是推举出一位此案的主理者,朝中一时争论不休,有人提议南城本是临安府管辖之地,当由临安府尹主理此案,但很快就被否定,毕竟此案重大,而临安府尹官职太小,必定不够分量。
刑部及大理寺同样争议不下,最终有人提出应由一位皇室子孙主理此案,此言一出,各有推荐,因为很多人都明白其中意义,一旦能有一位皇室之人查清案件,必然是深受皇上重视,也算是有功于天下。
只是现在人选不止一个,赵璩和赵瑗都是合适的人选,如此下来争论就更多,直到后来皇上召来两位被众多大臣都视作皇位继承人的赵氏子孙,没想到两人倒是出奇的谦让,皇上心中阴晴不定,左右都不跑偏倚。
直到午后,所有人离开,皇上身边的老太监宣读圣旨,对于南城突然发生的惨案,由当朝宰相作为主理,以赵璩、赵瑗为副主理,可调动临安府衙、大理寺等诸司衙、卫所兵丁衙役,务必于七日内查出真相,以告慰惨案当中丧生的百姓。
赵瑗出了大殿,于傍晚时来到大将军韩世忠府上,他来到临安时间太短,所能倚重信赖之人并不多。
赵瑗走进大门时,韩世忠跟洛北、虞晗一起都站在门内等他。
“韩伯伯……”赵瑗微笑着躬身,并没有自己的皇室子孙身份而显出倨傲,反而极其谦逊有礼。
“瑗儿,快随我进屋详说……”韩世忠大步过去,一把抱住赵瑗,就像是见到了久未见面的至亲晚辈。
“老头子就不讲君臣之礼了!”
看到虞晗有些微微的惊讶,韩世忠大笑着说到,这也是赵瑗早就跟他约定
好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