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初到音乐学院,跟上作曲系邓老师学习,每周去他家上课。上完课了,就是呆在宿舍坐在那里,不停地做邓老师给的乐理作业、旋律写作作业等。
大海因为是从农村来,音乐学院的学生和进修的作曲的学生,每见大海,都用一种奇异的眼光望着大海,这些人怎么是这么一种眼光,他们怎么对于自己有一种特别的优越感,他们就适合学习音乐,农村的人就不适合学习音乐,农村农民来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就感到不合情理。
大海住的宿舍,有一位湖南的大学老师黄老师,他见大海在音乐方面基础不那么好,而学习音乐的热情却那么高。
有一天,黄老师和大海谈到了学习音乐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谈到了学习作曲的问题。
黄老师说:“这学习作曲是要天才的?你有这方面天才吗?”
黄老师是大学老师,他是在大学教《和声学》这门的老师,他以为他就有作曲方面的才能。
黄老师并不了解大海,一个农村的农民,他为什么要学习作曲?他对这方面真有一种特别的兴趣?然后想的是通过学习作曲,学习到作曲方面的专业知识来改变人生的命运。
黄老师是大学的老师,每月国家发给一定的工资,他还理解不了农村人的生存状态,对渴望改变命运的心情。
黄老师对大海的态度看法,认为还不如回家算了,这作曲专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习得好的,多少人都学不好,何况你一个农村的农民,并没有很好的专业基础怎么能学习得好呢?
黄老师用学习作曲天才的话想打击一下大海学习作曲的热情,大海是怎么回答的呢?
大海说:“黄老师,你不要给我谈论学习作曲需要天才,学习作曲,是早学早知道,不学不知道,你不过是比我学得早一些罢了。”
黄老师听了后,半天竟没有再说学习作曲需要天才的话。大当当时这样回答黄老师,就是为了给他自己打气。
关于对天才的认识,大海读过鲁迅的杂文,鲁迅在《论天才》一文中强调:“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而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因为幼稚,当头加以戕贼,也可以萎死的。”
有人说鲁迅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天才,鲁迅是这样回答的: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大海对于天才的认识,还是因为读鲁迅杂文,受到的启发。
当黄老师说作曲需要天才的认识,大海当时直言不讳地谈到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说得很尖锐,阻挡了黄老师再也没有说让他情绪受影响扩大学习作曲难的看法。
黄老师以后和大海在同一室住,时间长了,对大海有一定的了解,相互间关系也变得融合起来。
大海做和声题,做不下去的时候,请黄老师给他指导一下。
黄老师给他讲得很细致,一步一步来的,这一步搞懂了,做下一步就容易得多了。
大海感到黄老师真是一位好老师。黄老师在音乐学院作曲系,他也是学生,他本来作业很多,可是大海每向他求教的时候,他都会把他的作业先放下来,给大海讲解大海不懂的问题,直到大海懂了,他才做他的作业。
黄老师讲的时候,眼睛直视站大海,问大海:“懂了没有?”
大海说:“懂了!”
一个人对于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忽然经过老师的帮助指导,一下子懂了,那种心情的怡悦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宛若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之感。
大海暗暗心中佩服黄老师,对黄老师有一种感激的心情,黄老师有一种当老师的职业德性,给大海讲作曲方面的知识点,特别有一种诲人倦的精神。他也是拿着钱在音乐学院来学生的,时间对于他来说也是金子般的宝贵,他为了给大海辅导学习作曲,牺牲了他个人不少宝贵的学习时间。
同室五六位学员,有一位是省歌舞团的专业作曲老师,姓王,很文雅的样子。
有一回,在宿舍对黄老师说:“黄老师,以后黄老师把大海帮助一下,能不能让他上你们的师范大学?”
黄老师笑笑,没有直面回答这个问题。大概黄老师心想:大海这个同学音乐专业基础实在差,想报考我们的师范大学也不够条件。
大海当时还没有想到这个关系到他自己学习作曲以后出路问题,那位王老师想到了,试着问一下黄老师,看来对黄老师是一个难事。
有一回,黄老师和大海在音乐学院食堂吃饭,两个人一个餐桌前对面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