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东方卫视杨澜访谈录节目,保住记忆,对作家冯骥才的访谈.
听冯骥才讲他是怎样走上文学道路的.时,和一位朋友坐在一间陋室里谈最感兴趣的话题.那位朋友说,我们现在这一代人是怎样想的,以后的人就无法知道的.
朋友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启示作用,从此以后,冯骥才就把自己每天所见所谓的老百姓的小事,没有纸,就用能找到的小纸片随时地记下来.时,做这事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把所写的全部藏起来,连自己的老婆也不能讲的.为了把这些记的材料永久地保存下来,就把这些全记在心里,然后再把它毁掉.这事他坚持了十年.结束后,这些记的都成了他创作的材料的珍贵的来源.
冯骥才说他就是这样走上作家的道路的.作家为什么要写作,就是为了保存曾经有过的记忆,用文字记下来,记忆就变成了永久性的.历史的记忆就是这样来的.
冯骥才最近十年做了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抢救中国文化遗产.这中间吃了多少苦,他做的工作意义慢慢地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就是为了保存历史地记忆,让后人能记得中国人走过的道路,有为了生存意义的劳动成果中,还有审美意义的一切标志物象.
这个节目结束后,还是久久地思考冯骥地说的关于写作就是记忆的说法.放假以后,总想写些啥,可是不知从哪里写起,原来要写的就是存在自己记忆中的那些.读作家的作品,学习写作的方法,真正打动自己写什么的是这一回.当下在我的一本笔记本上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冯骥才一下子给了我写作的灵感.
还是在想他说的关于记忆的说法,又找到了托尔斯泰论文学上说的对记忆的解释.每一个作家都是时间的聚光器.时间象光速般地飞逝着,也许时间就是光速.我们所称之为空间或者存在的东西,也就是时间的感受.在地球上只有瞬间生存的我们,却想尽可能把这个瞬间加以延长,要它把先胶经历过的情景展示出来_这就是我们的记忆.记忆能够让时间停住,能够创造历史.如果我们能使记忆发达到这样的程度:记全部感受在记忆里留下印痕,那么,我们就会永远活着,艺术就是把记忆的工作付诸实现......
这话从前读到过的,可是没有给于更多地思考,这一回听了冯骥才讲了记忆后,又读了一遍,感到对记忆有了一种本质上地理解了.
托尔斯泰讲了记忆的语言复活,在作家的作品中是如何表现出来,先是从口语来的,两个人交谈的,一定是自己亲眼看见过的,这样才有感受的.句子是根据手的动作和内在情绪来的.
对照着这,去读余秋雨散文阳关雪中的一段反复体会.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园: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只要用心想象,每一句都是动态的画面,能想出多少发生过的历史故事,故事和人是相生在一起的,想他们当时的情感.
余秋雨所写的就是自己经历过的景,看到了景,引发了他丰富的联想.
想所有作家的文章,都是这样的.记忆是一件很神奇的事啊.
原来还以为我的生活太平淡了,没有什么可写的,原来平平常常就是真,不不平凡中同样有故事写,多得写不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