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的父亲知道大海不愿意干活,都是他给大海把要干活的工具找好,大海心里很矛盾:不想去吧,但无法摆脱;去吧,又很累。真是没有办法。
有一回早晨,往山上挑粪,队里的青年人都跑到大海的前面,人家到山坡转回来后,大海才走到半路,记得还有一个人陪着大海。等挑大粪的人都回家了,他们二人才把大粪挑到山坡上倒掉,总算解放了。
一百多斤重的两大粪桶压在肩上,而且还要爬山,那是很艰难的一件事。因为在那个年代,吃得都是稀饭,总是感到肚里很饿,一点力气也没有。所以大海总怕干活,很厌恶这种劳动。不过,大海早已感受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意了。
后来,大海经过多少年的奋斗,有了自己理想的工作。但每次遇到不顺心的事和再苦的活,心里总想起在农村时的情景:农民干活那么苦,那真叫流血又流汗,可农民每天总是乐呵呵的。而我给那些农民比起来,算得了什么呢?想通了之后,就会从苦中找乐。人在不顺心的时候,思想特别复杂,往往是从精神上来折磨自己,是人自己的心态造成的。
大海到了城市,什么事并不是一帆风顺。尤其是遇到逆境时,就用一首泰戈尔的一首诗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囚人告诉我,是谁铸的这条坚固的锁链?是我,是我用自己的心铸成的。我以为我无敌的权利会征服世界,合我有无碍的自由。我日夜用烈火重锤造成了这条铁链,等到工作完成,铁链坚固完善,我发现这条铁链把我捆住了。”
大海又回忆起一件事。大海从外地回到家里,他感到自己家乡还是不如外地,他决心再次离开家里,可父亲不会支持的,要外出首先面临的最大困难是钱。没有钱只有借。第一个借给他三十元钱的是在大队窑厂干活的一个年轻小伙子。把大队补助给他的钱借给了大海。第二个借给他钱的是他姑的大女儿园,园的家住在离大海家三十里外的地方。小时候他们俩经常在一起玩。听说,大海的姨婆曾左手抱着大海,右手抱着园,家里老人对他们俩个孩子非常喜欢。
大海是个男孩,长大了一切都要靠自己去闯。可大园是个女孩,长大了找个好对象情况会好地多。大园找了个医生,拿国家工资,大海要出外,没有钱自然就想到了她。
一天,大海来到了园的家里,房子很小,二间土瓦房,大园坐在锅炉门口,大海坐在锅门口的一个小凳上,大园说:“哥你咋来了?”大海说:“我在家呆不下去了,我还是要出去,求你借些钱。”大园说:“我也支持你出去,咱这地方太苦了。人是越来越多,可土地就这么多,到外边闯一闯,比在家里强。但你一定要给你大、你妈说好。”大海说:“好!”大园说:“哥,你借多少钱?”大海说:“30元。”“行!”大园说着,就去屋里拿钱。
大海拿到了钱以后,又回到家里,对父亲说:“大,我要出去。”父亲仍然扳着面孔说“父母在,不远游”来开导大海,可总说不到大海的心里,一个人,一旦要决定去干一件事,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也是很难阻止的。
一天晚上后半夜,大海糸好被子,准备偷着走。大海把窗子轻轻打开,把被子先从窗户上扔出去,窗口被月亮照得金黄,月亮真美啊!此刻整个村庄都很宁静,也许不少人正在做着香甜的美梦。
大海的父亲睡在东边的一间屋里的土坑上,突然觉得外边有响声,感到不对劲,立即穿好衣服起来,开开门,见大海已站在院子里正挑着被子要走。大海的父亲说:“大海,你胆子还不小啊,想偷跑哩!”说话间,就把大海的被子拿到屋里去了。大海又没走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