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这一次是刘元元帮助

这一次是刘元元帮助大海在省级音乐刊物上发表了这首歌曲,大海心中很是高兴,如同庙里的钟声,回味无穷。

大海还给他的父亲写了一封书信,说明他在外音乐学习方面一些进步。儿子和父亲之间这种真情,不论多久,大海回忆起来,那种余香,就像是关牧村唱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这首歌,那优美震撼人灵魂的歌声永远在从她从前唱过的地方飘香,真的,能时刻听见关牧村的歌声。大海在心里每回忆起父亲的点点滴滴小事,没有那种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想从父亲的点滴小事中,找出一点自己生活中曾经发生过的小事联系在一起,去思考人生,去对人生命运的重新寻觅。

大海想起了河南省歌舞团一位叫胡清泉的朋友,在音乐学院学习时曾和大海住在一起。胡清泉常保持一种自我良好的感觉,上身穿一件绿色的长长的衬衫,每次从音乐学院食堂回来,脸上就带着一点笑容,热情地对大海说这说那。

有一次吃午饭,大海和胡清泉一块回宿舍。校广播里,传来一首欢快的唢呐曲。结束时,播音员说:“这时我省著名歌舞团作曲家胡清泉的作品。”

当胡清泉听到自己的作品时,整个人立刻有一种兴奋感和陶醉感。

清泉对大海说:“这不算什么。中央电视台经常要我们团的节目,就会有我的创作。”清泉也无意之中,讲过团里几个作曲人之间的内部战争也很激烈,特别是中央台要节目时,争得更厉害。

一回到宿舍里,清泉把他们团里,一位唢呐演奏家给他的信给大海看了,信的主要内容时这样:

“你学的那样东西,我根本不懂。希望你抓住机会好好学,为我们多创作些好作品。”

清泉对大海很信任,常把自己关心的事告诉大海。比如他儿子学习钢琴等。

清泉对大海说:“儿子近来给了我一封信,在信里说,爸,我好想念你,在梦里看见你,喊你……我的钢琴跟团里刘老师学习进步很大。

作曲系有一位邓老师,开歌曲创作课。一回在宿舍里,大海给清泉说自己学习的事,大海说:“胡老师,我想听一下邓老师的歌曲创作课。”胡清泉说:“邓老师的课对你有实用价值,回去用得上,你把笔记认真做好,我也看看。”大海,这位农民自费学员,对音乐像有一种魔力在吸引着它。常常想象着音乐的美丽、悦耳,给人以产生快乐,可起近它,揭示它的奥秘,学习起来时,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和声学,真是一门难学的专业课。清泉对大海说:“有些东西你回去以后可以求人学,但有的不行,和声对于学习作曲的人很重要,你一定要把这门课学习好。有一年暑假,快到开学之时,大海返回音乐学院。一进宿舍,敲了一下门,开门的是清泉,只穿了一件裤衩,上身光着背,宽大肥厚,脸圆圆胖胖的。大海叫了声:“胡老师。”胡清泉也叫了一声“大海。”一个暑假没有见面,见了以后,相互都很高兴。清泉正扶在桌前捏着铅笔,做民族交响乐《李自成》。清泉为了安静写这个作品,一个暑假没有回河南去。清泉说:“我给你念一下我的作品主题,你看偈不像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行军前进的感觉。”大海说:“你念。”大海变成了他的听众,一个人写了无论多么伟大而了不起的作品,可没有人欣赏,不能够与人对话,对于作者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啊!大海听了清泉的作品,感到像《红色娘子军》中主题音乐,大海说:“有一种冲击力,有行军的那种急急的感觉。”清泉说:“何占豪选择中国人家家户户喻晓的故事——梁祝来创作小提琴协奏曲获得成功,我选李自成也有一定典型意义。清泉对作曲当作他一人生一种最重要的事业,有他的梦,有他的期盼,希望自己梦想成功,成为一名当代中国有一定知明度的作曲家。

清泉和大海常在一块儿,跟大海说过自己梦想。一回,省电台一位同志到大海他们住的宿舍里,找胡清泉,他是出差到这个城市里来的,认识清泉。他听说大海是从农村来的,他问大海:“你学习了音乐,回去了有工作吗?”大海真的对于学习完了的以后路,到底能不能找到工作,并不是不那么清楚的,但大海这个人有这么一个信心: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一点基本的信心。大海说:“能找到工作。”这人说:“能找到工作,还差不多,我还以为学习完了钱花了,又去当农民,那没有啥意思。”这个人,是学习过声乐专业的,非常知道学习作曲人的心愿。他这样给大海作想象性描述,他说,电台工作的意义他说:“观众同志们,刚才播放的音乐作品是我省著名作曲家胡清泉的创作的作品〈春天的梦想曲〉清泉一面做着和声作业,被他的幽默话搞得眉开眼笑。他又说:“观众同志们,刚才播颂的音乐作品,是青年作曲家张大海的《喜盈门》”大海笑的合不拢嘴。这人说:“这些都是电台人的权力,我们想吹谁,就吹谁,人,本来都差不多,当然得起码有一点东西,经过吹了之后,才能成为名人的。”大海听这人这么说,他想:我认识下这位朋友,有朝一日,我的作品,在他们省电台能用一下,这人走时,大海还叫他留了地址。

一天晚上七时,大海的对象英英来喊大海去看电影。

英站在大海他们几个人住的宿舍窗外,喊到:“大海,出来一下。”

大海正往外出去,音乐学院一位宋老师向这个学生宿舍走去。

大海已经出了门,但没有急着出去,而时站在门口,想听一下这老师进去以后说些什么话,竟然听得清晰。

宋老师问:“清泉:“你哪里?”

清泉:“我省歌舞团。”

问一位矮个子林生的学员:“你是从哪儿来的?”

林生说:“延安歌舞团。”

“学什么专业?”

“学习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