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柏拿起小册子如获至宝,他匆匆一扫之下,不由大喜过望。
今天在此等候郑沂这么久,除了送别故友之外,主要的便是为了这本小册子,册子上写满了一串名字,皆是朝中大臣,皆是出自郑沂的门下!
这些人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拥护郑沂,反对皇帝召方孝孺入朝的人!这就代表着他们的仕途上都不怎么顺利,毕竟,现在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他们势大,深得新皇的信任,掌握着国家的权利。
他们之中有主持编纂《太祖实录》的礼部侍郎董伦;有文名达于天下的大才子、翰林待诏解缙;中书舍人黄淮;翰林编纂官杨士奇;户科给事中金幼孜;还有精通象纬、气候之学的胡俨等等,排在最前面的名字,赫然就是接替了陈瑄,顶替了漕粮大使这个重要职位的夏元吉!
这夏元吉可不得了,与蹇义齐名,他还兼着采访使之职,主持浙西、苏、松治水事务。这样的人物以后便是户部尚书、工部尚书的候选人物,没有哪个皇帝不会重用。
没想到,他们都出自郑沂的门下。
不过,朱柏一想到郑沂当了这么多年的礼部尚书,主持了这么多届的科举,也就释然了,他相信郑沂应该还按照他自己的标准,仔细挑选了几遍后才将这些人的名字写上去。
从恭谨慎密的字体可以看出,郑沂写的这张小册子有多么珍贵。
朱柏郑重地将小册子放入一个精致的小匣子内,用小锁锁好,又将小匣子贴身收好,才起身对郑沂长长一揖,道“此情今生咱怕是难以报答了,朱柏在此多谢郑公了。”
“别忘记对老夫的承诺。”郑沂将朱柏扶了起来,缓缓道“这些人皆出自老夫门下,也是最与老夫执政观点相同的人。老夫知道你心中的疑惑,这些人既然都对老夫感恩,为什么今天没有一个来相送?”
朱柏还没来得及回答,郑沂已经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