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7年,全球性的环境治理在二十三大提出。在几乎无尽能源供应的前提下,中方将这一方案在联合国中同步提出,四常全票通过。
各大洲的基建随即展开,由亚投行提供贷款的全球性基建快速展开。
由126号元素组成的高压输电网络开始在全球铺设,电缆在313k温度下临界电流可以达到78ka/mm2。如果外加0.4t磁场,临界电流可以达到131ka/mm2。不过并没有这个必要,多花冤枉钱。
同时,小型生物圈课题被正式划入重点课题。
事实证明,研究人员的数量在一次技术爆炸的年代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可怕的。
二十几年前,大批学材料和生物的本科毕业生转行,年轻的热血被冷冰冰的市场需求浇灭,毕竟一家小公司做材料基本就是做慈善了,大公司更愿意直接向国外买。这个事实也劝退了大部分即将进入高校的人,这思想传递了许多年。
2025中国制造的重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没有提及材料这一看似粗鄙的行业。殊不知,材料其实是爷爷辈的,是真正的高精尖,而不是印象中那种热气腾腾,红光弥漫,灰头土脸的车间。从三战中方利用高强度材料打不对称战役就可以看出材料的重要性。直至三战结束,2040中国制造被提出,其中材料学才登上了台面。可几年的功夫,只能培养两代人员,撑死几万人,根本不够各单位和市场分的。而那些还比较年轻的学材料的学士,硕士被重新挖掘。
二维科技管理层只能在一旁偷笑,乐呵呵地提供技术人员帮忙培训,憋了多少年的大招终于放出来,自己还提前办了个大学。
回到人造生物圈,一个几千平米的生物圈自我维持想都不要想,一个地球就每隔几万年来次冰河时代搞个生物大灭绝,更别说几千平的了。人能做的只是将生物圈对外部资源的消耗减到最小来确保几个月的行星际旅行中不需要吃罐头度日,当然,配给生物圈的飞船肯定是用于旅行,亦或是外星基地,有了生物圈就可以大幅减少对外资源需求。加速度太大的军舰就放弃舒适吧。跟本找不到办法维持生物圈正常运行,脑补水漫金山的画面。
这依旧不是白启的任务,白启作为一个暴力党,会去用心的肯定是暴力加速,挑战上百个g的加速度才刺激。
老一代技术是一个圆球,内部有一根圆柱注满了人体可吸收的缓冲液,控制圆柱在球内的旋转。驾驶员加速时因惯性后退,同时圆柱旋转,将驾驶员再次移至战机前部,形成多次缓冲。
嗯,看起来还不错,但飞行员都反应超机动时头晕,相关技术负责人一直很憋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