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这样的小环境,自然不会有真正的时区差异。但相对封闭的地下环境内,和相对异常流速的地表环境,形成了一种不同调的时差。
简单来说,无法通过以前固有的计算方式定义时间。日出日落为一个昼夜,这种计量方式在特定的时期里失效了。而以粒子的对撞次数定义为一秒,这种方式同样出现了不同寻常的微妙时差。
于是,人类迫切的需要一个准确定义时间的刻度和计算工具。数百年来说,方式工具有很多种,但值得一提的,是粒子游移算法。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粒子,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以固定的频率固定的速度出现。奇怪的是,通过不同检测站能发现相同的情况。
对于此,有着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是粒子的空间闪频现象。当时的科技已经能发现粒子的空间运动状态。
部分粒子处于一种似动非动的状态。本质上,很难有真正静止的粒子。但这些粒子却呈现出一种相对的静态。这种静态蕴含累积了太多的能量,会以固定的频率让粒子出现不同程度的爆发,比如类瞬移。
有的能大范围瞬移,有的则极小范围位移,小范围的位移看起来就像闪烁刷新一样,很难引起关注。
此外,还有着另一种比较有趣的解释。通过分析能发现一种奇怪的情况,虽然不同监测站能发现有微妙时差的粒子游移,但似乎,这是同一颗粒子。
也即是说,某颗粒子以极高的速度进行轨道式的环绕。更有偏激的学者认为,这个世界就只有一颗粒子,以高速环绕移动的结果就是呈现出类似立体实体的世界。
只要达到一定速度,就能有着无处不在的效果。换言之,所有事物都是该粒子游移中产生的残影。
这种说法无法辩证,但利用粒子的游移现象,设计出了一种算法。以此能更准确更微观的去定义时间。
很多人认为时间的计量是很简单的事,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他们发现时间的计量和定义是一种极为高深的学问。
某种意义上,即使高等文明也无法准确计量时间。我们能得到的,只是一种绝对主观的时间公式,只能尽量向着客观靠拢。
也由于时间尺度的不统一,涉及到微观,高速,星际航行,宏观,域外文明接触等等层次都出现了很多的不便。
至少,如今即使有着相对的高科技,但和其它文明的对话依然有困难,两者的交谈似乎隔着时空的分隔。
某种意义上,两者的时间刻度没同调就只能处于不同的时空。总会有种时空的隔离感。
放到微观和宏观层次,时间的差异所造成的失误就更多了。事实上,时间和时间刻度本身是处于微调状态的。
即使在现代科技,所制造出的机械表依然会出现时差,虽然极为微小,但的确存在。后来,人类终于意识到,并不是机器出了故障,而是时间本身处于持续的微调。
后来,利用技术把检测工具投放到不同的时空,不同地点,甚至投放到过去时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时空有着微妙的时间差。
这种极小的时差足以造成绝对的隔阂,其结果是,现代人和古人面对面,会感受到来自时空,来自身边萦绕的时间的对立,以此形成了一种冷热温差般的不适感。
如果把时间比作水流,那么不同区域的水有着不同的密度和流速。相对漫长的地下文明时代,让人类养成了宅居的习惯。
在气态灯饰和特殊合成矿石的点缀下,封闭的地下都市有着比地面更高的亮度和相对柔和的光线。这是一座真正的不夜城。
由于缺乏日出日落作为参照,即使有着人造的落日,大部分人依然有着生物钟混乱。不仅是人类,动物们对于日月的依赖也非常强。
长时间的生物钟混乱导致了内分泌的异常,也导致了包括形态在内的一系列转变。简单来说,人类的体态正发生变化。
本质上,生物的进化也源于混乱,在逐步混乱和逐步适应,这两者的拉锯中,逐步发展出相对中立的存在状态。